德兴桥
公园外老字号一条街
荔枝湾水上大戏
荔枝湾涌
小碉楼
记者 黄久宴 实习记者 孙梦圆
说起荔湾,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广州最精髓的地方,这里不仅保留着老广州的街景和美食,更重要的是,这里还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老广州的生活味道,那是属于南国的独特气息,繁华却不显聒噪,缓慢却不显凝滞。
每一滴水都承载着记忆荔湾,因荔枝湾涌而得名。这一带浅浅的湾涌不知流了多少年,但毋庸置疑的是,它的每一个水分子都保留着老荔湾人珍贵的记忆,那是关于老广州的点点滴滴。食在广州,说的也是食在荔湾,最正宗的广州味道在这里能够找到。荔枝湖公园外,一排排精致的老字号食肆飘着醉人的香气。
而荔湾湖公园,则集粹了荔枝湾涌最美好的景致:小巧的龙津、德兴、六观三桥,蜿蜒的水上长廊,中西合璧的骑楼街,散发着金光的四面佛,安静祥和的文塔,还有极具特色的大戏台和粤剧博物馆。租一条船漫游荔枝湾涌,沿着水路曲曲折折,这些老广州的符号尽收眼底。
虽然多了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小资的餐厅和咖啡店,变成了八方游客和文艺青年周末爱拍照的地方,但是对于老泮塘人来说,这是还是他们的温柔水乡,是留下了深深浅浅回忆的地方。
老泮塘人熟悉的家年近半百的郭伯伯的生活十分清闲,儿女业已成家立业,现在的他每天要去的地方就是荔湾湖公园。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广州人,郭伯伯说,其实在更早的时候,荔湾人更准确的叫法是“泮塘人”。“那个时候的泮塘,地界大着呢,你现在看到的荔湾区,那个时候都是泮塘村的。”
从郭伯伯记事起,荔湾湖公园就在这儿了,“这个公园很早就有了,我小时候最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这里玩。”曾经的少年如今长出了白发,甚至儿女都步入中年,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竟是这个不动声色的老公园。
现在的郭伯伯除了每天晚上去公交公司后勤部值班,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荔枝湾公园度过。找到熟悉的面孔打打太极,或是随意找人聊聊天,又或是什么都不做,半眯着眼睛靠在大榕树下,一恍神就是一下午。“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里好过天河,这里才是我的家。出门就有熟悉的茶餐厅和士多店,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
街坊邻居的公共花园如今的荔湾湖公园已经被规划为景区,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村民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里仍是街坊邻居的公共花园,这里能够找到一切有趣的消遣方式。年逾七旬的陈奶奶对此深有体会。
每天下午一点半,陈奶奶就会不紧不慢地出门,朝着荔湾湖公园走去。她是要去看每天下午两点钟大戏台的粤剧。“我最爱听戏了,以前最盼这里有戏听,现在好了,天天有,那些老段子,听多少遍都不会腻。”今天的荔湾湖公园可以乘坐游船在水上听戏,这一场景竟和鲁迅的《社戏》的场景分外相似。在这靠近热带的南国,在血脉上竟和江南水乡一样细腻精致,柔软多情。
除了看戏,陈奶奶还道出了在荔湾湖公园消遣的不成文的“规矩”——想打牌了,带着扑克出门,不用担心找不到牌友,往树荫下、台阶上一看,那些挎着篮子装着简易硬桌布的老人就是也在找牌友的,只要你走过去坐下来,马上就能开始“斗地主”。喝着茶,聊着天,半下午的暑热很快消失殆尽。
古老的风俗保留完好关于历史,越年长的人总是越有发言权,只因历史并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共同记忆。对于八十多岁的张阿婆来说,她的记忆无疑是更有说服力的。仿佛真应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年纪高了,儿时的事反而记得更清晰起来。在张阿婆的记忆里,荔枝湾因两岸繁茂的荔枝树而得名,“都是村民种的,还有芒果,以前的农民还在这里养鱼种莲藕,现在村民不用务农了,也用不着去做那些事了。”
直至现在,一些古老的风俗还留存在泮塘,譬如端午的龙舟。广州人对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敬畏,每年端午节,关于龙舟的有趣仪式热闹非凡,起龙、采青、趁景……而冸塘的起龙远近闻名。张阿婆说,从小她就在泮塘看起龙埋龙,没想到一看就看了四十多年。“你看,这些龙船是刚刚埋下去的,那些龙船头你走到岸边就看得到。”张阿婆指了指湖面。
无论城市如何发展,老广州的精髓永远在这里,对于他们来说,广州还是那个南国多情的城市,飘荡着古老的戏曲和清脆的童谣。在婆娑的树荫下,坐在街旁小憩,听着树梢上此起彼伏的蝉鸣,这是泮塘人汗津津、明晃晃的夏天。几公里开外,是现代化高耸的摩天大楼、五光十色的新广州,而这里,才是他们的心底的离不开的老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