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生寺?这是个连老北京人都会“觉得生”的名字。但若说出它的小名儿,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地铁13号线修建时,专门用“大钟寺”命名了一站,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如今从地铁站出来,穿过天桥向西走二百米,就可以看到路边坐落着一座红砖灰瓦的古寺,那便是觉生寺了。
穿过山门,一座闹中取静的古寺出现在眼前。寺庙坐北朝南,共有五进院落。多年的动荡使得这里的佛像荡然无存,只有院落中参天的古树,还在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在地图上看,清代初期这里叫“曾家庄”,显然还没有建寺。如今在第一进院落的殿宇中,坐落着一座“世宗御制觉生寺碑文”石碑。碑文记载着觉生寺的建造年代:“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正月,告成于十二年(1734)冬”,落成后皇帝“赐名觉生寺”。从那时算起,这座古寺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了。
但真正让觉生寺名扬海内,还是乾隆八年寺里来的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既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高僧大德,而是一口“永乐大钟”。其实叫永乐大钟,有些不够贴切。因为在北京保留下来的二十吨以上的永乐年间大钟就有三个。因此学界一般称觉生寺这座钟为“觉生寺永乐大钟”。但觉生寺这口大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钟王,也确实有些过人之处。
首先,这口钟钟体最大。通高足有6.75米,比北京钟楼永乐大钟足足高1.2米。整个钟重达46.5吨,是绝对的重量级选手。再者,这口钟上铭文最多。觉生寺永乐大钟的钟壁,从上到下由里到外都铸满了经咒,共有汉文和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咒一百多种。其中包括《法华经》、《金刚经》、《心经》、《护国陀罗尼经》等佛教经典。细数下来,全钟共有铭文23万多字。其中汉字楷书更是字体工整,古朴秀丽,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手书。这样规模的经文,不管是书家题写,还是工匠开模铸造,都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再者便是这口钟的音色绝佳。钟作为一种乐器,不管铸造多么精美,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优美的音色才行。觉生寺这口大钟,结构格外科学。经音乐学家测验,敲击时所发出的浑厚洪亮的音色,相当于音乐中的A调。钟声尾音可长达70秒,最远可传十里多地。为了不使钟声受阻,古代工匠还在钟下挖了一个八角形的“散音池”,起到乐器“鸣箱”的作用,使得钟声音色更为优美。
穿过觉生寺的层层庭院,最后一进便是永乐大钟栖身的大钟楼。这座钟楼坐落于寺庙的中轴线最北端,隐身于藏经阁之后,是整个寺庙最为重要的建筑。大钟楼镶嵌在一块巨大青石镶砌的石基上,四周立有护栏。整个钟楼上圆下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钟楼东侧还立有乾隆皇帝亲题的石碑,记载着永乐大钟安居寺中的过程。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钟楼,已是这口永乐大钟的第三个家了。遗憾的是,寺庙的永乐大钟目前正在维修,暂时无法一窥“钟王”的真颜。
如今来到觉生寺,殿宇内没有佛像,陈放的是各式古钟。古钟博物馆的展品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式钟铃700余件。其中最值得一看的,要数大雄宝殿里的明清精品展了。众所周知,北京作为帝都,历朝历代存留的庵观寺院不计其数。而古钟博物馆筹备时,恰恰十分注意收藏北京地区的寺庙古钟。像西城区灯草胡同的石灯庵,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代吉祥寺,该寺如今沦为大杂院,丝毫看不出佛寺的痕迹。万幸在觉生寺内,收藏有当年石灯庵的一口古钟,为人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再如觉生寺中展出的汇通祠钟,是积水潭畔汇通祠的遗物。铸造于民国二十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汇通祠被拆,铁钟被移至西直门消防队作火警报警钟。如今这口古钟通体涂满的红油漆,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除去中国的古钟,博物馆内还有外国古钟展。这里收藏的约瑟夫钟,1867年铸于法国图鲁兹。与中国钟相比,具有浓郁的异域文化特色。
GO提示:寺庙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上午9:00——16:30(16:00停止售票)。票价为20元。交通线路:特8外环/特8内环/运通101线/运通201线/300快车/外环 388路/87路/361路/422路/425路/604路/614路/88路/658路/695路/718路/617路,或者地铁13号线,到大钟寺站下车。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胡德成编辑: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