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平海古城(广东有座平海古城)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除了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明成果之外,也留下了很多古城古镇。尤其这些年旅游业有着不错的发展,随便掐指一算就能在国内数出不下十座知名古城。而那些不是很知名的小众古城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的平海古城就是这样一座非常小众,也没什么人知道的古城。

平海古城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东海村,距离惠东县城53公里,是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海防小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平海古城不大,“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稚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几乎就是平海古城的全部写照。

但由于平海古城毗邻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占据了惠州南部海运进出口的关键位置,因此这里向来就是国家重要的海防重镇。1991年,平海古城入选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元末明初时期,临海的大亚湾、红海湾这一片倭寇连年,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是一片人烟罕至的荒芜之地。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稳定海边边防,巩固社稷,便派出了大批的花都司到惠州府归善县修建城池以抵御外敌。

花都司驻扎后,周边的盗寇逃窜,附近的居民在官兵的庇佑下得以修建房屋,兴建家园,很快,这里就聚集了一大批的居民,成为一个小镇。平海古城的平海来源于朱元璋的“海无永波”,经过数百年的稳定和发展,平海古城的人口数量呈现直线式上涨。人气鼎盛之时,这里的商贾云集,游客众多,热闹非凡。

烽火远去后,驻扎的官兵、来往四海的商贾和民众在朝夕相伴的岁月中,将他们身上携带的各地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罕见的滨海文化,直接催生一种罕见的话语体系—军话。

军话是明朝时期的一种官话,通常是明朝驻军卫以及后代使用的语言。当时来平海古城的居民大多数是各地的驻军和移民,他们大都以明初南方流行的通话-南方官话为交际用语。在这种语言的基础上,官话融进了粤东居民的粤语、潮汕话和客家话的语调,形成特色的平海军话。

粤东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可见军话的覆盖范围之广。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之前在戌边境流行很广的军话已经逐渐消失,现在全国只剩十多处地方仍在使用,目前已经被列为濒危语言,主要分布江浙、两广和海南等地。

从210国道沿着半岛方向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外表铺满红砖的城门。在岁月的更迭下,平海古城的城墙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彼此孤立的四座城门依然在守护着平海古城的东南西北四角。

平海古城虽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城内几乎找不到历史建筑,没有太多古城的痕迹。城内除了四座老城门,以及居民区里面的少量寺庙和古遗址外,几乎都是新修的房屋和建筑,没有一点古城的韵味。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平海古城的现状后都倍感失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平海古城才是一座真正的自然发展的现代古城。这里没有经过任何的旅游开发,没有特意为了迎合旅游而去新建一些“古建筑”,没有什么仿古建筑的商业步行街,游客到这里旅游可以看到的一幅典型的南方乡镇的图景,可以看到中国这四十年发展的痕迹,甚至是中国近代数百年的变迁。

平海古城大部分的居民自住房都已经修建成了新式的二三成的乡村楼房,但是在这些楼房之中,也能看到一些非常有历史的一层平房,这些是可以看出平海古城原来的古城面貌。

另外,这些新建起来的二三层小楼也非常有时代变迁的特色,有的房子一看就是三四十年前盖的,有的房子二十年前盖的,有的是十年前的,也有一些是近几年才新盖起来的,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是非常不一样的。

另外,虽然居民自己的房子都已经翻新成了更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楼房,但是古城里面的一些公共建筑还保留了原来的历史建筑的面貌,比如说一些寺庙以及宗庙祠堂等地方。而从这些建筑之中也能看到一些中国宗族文化的端倪。

再加上那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城门楼,这所有的建筑就能勾勒出一幅历史发展的面貌。不同时代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都汇聚在这一座小城之中,才真正令人感慨。

所以说,如果对建筑风格的演变感兴趣,或者说对南方宗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平海古城还真的是一个很值得一来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想旅游放松,找个人多的古城逛逛街 ,购购物的话,没有任何旅游开发的平海古城可能就真的不是一个很好的去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