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启楼(工承匠心筑精品方圆之地筑乾坤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寻访记)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市纪委监委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开设“工‘承’匠心筑精品”专栏,对闽西大地古代及近现代工程领域的“精品工程”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和展示其蕴含的工匠精神、质量精神、文化价值、廉洁因子等丰富内涵,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实事求是、极端负责的精神作风,在工程项目一线打造一个个“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岩实践担当作为贡献力量。今天推出报道《方圆之地筑乾坤——“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寻访记》。

方圆之地筑乾坤

——“福建土楼王”承启楼寻访记

方圆相倚,黄墙黛瓦,围合成家……行走在永定青山绿水间,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土楼,赫然映入眼帘。它们或圆或方,如同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气势恢宏,被誉为中国建筑的一朵奇葩。

高北土楼群核心区 汤浩宇 摄

承启楼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实证代表之一。作为福建土楼中规模最大、环数最多的一座,承启楼素有“福建土楼王”的美誉,其造型独特、建筑工艺精湛、建筑质量过硬,在当地现存的两万三千多座土楼中独领风骚。2008年7月,承启楼等福建土楼的重要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承启楼已在风雨中矗立300多年,它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不仅见证了闽西客家人的智慧与勤劳,更蕴含着“大家庭、小社会”的土楼文化魅力。近日,记者实地探寻这座建筑瑰宝,领略其独特的构造奥秘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心共筑“土楼王”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那时,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转辗向南迁徙,来到永定的客家先民为抵御自然灾害、野兽和盗匪侵袭,往往聚族而居,于是他们传承运用中原的生土夯筑技术并结合南方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建造出有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楼屋,形成了一座座土楼。

承启楼俯瞰 汤浩宇 摄

甫入永定区高头镇高北土楼群,处于土楼群核心位置的承启楼格外显目。走近承启楼,从高处俯瞰,它呈同心圆造型,从圆心出发,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一朵绽放的牡丹花,非常壮观美丽。

“高四层,内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住上人口近一千,占地面积约六千;阴阳八卦布其间,天地人楼和为先。”这句当地流传很广的顺口溜,生动地概括了承启楼高大雄伟的外观和笃实深厚的人文历史。

承启楼内景 汤浩宇 摄

承启楼直径达73米,全楼共四圈,有400多个房间。外圈四层,高16.4米,每层设房间72个;一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各层均有内向挑出的环形通廊,对称分布四道楼梯。第二圈两层,每层设房间40个,为会客场所;第三圈为单层,设房间32个,为私塾;第四圈是全楼的中心,为祖堂。全楼按《易经》八卦进行布局,卦与卦之间的分界线清晰可见。

史载,承启楼从明崇祯元年(1628年)奠基动工,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历时81年。建造者当地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既不是鸿商巨贾,也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个忠厚诚实的乡野农夫。他怀揣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带领他的四个儿子、二十个孙子、七十二个曾孙,四代人,经过八十余年的艰辛劳动,最终建成如此浩大的工程。这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犹如“愚公移山”,决非易事,展现了建造者的勤劳俭朴、坚韧顽强和心血智慧。

承启楼之大,在当地留下“姑嫂夸楼”的趣事。一次婚宴上,两女子分别夸耀自己居住的土楼有多大。一人说:“高四层,圆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你说我的楼大不大?”另一人则说:“我住的楼像一座小城,里面住有七八百人,我嫁到这里三年了还没认全全楼的人,你说你的楼大还是我的楼大?”当她们道出各自的楼名后,在场的人都笑了,原来两人都住在承启楼,论辈份还是姑嫂关系呢!只因一人住楼东,一人住楼西,互不相识罢了。

承启楼木式梁柱 汤浩宇 摄

“一个门两个柱,垂直向上算一户。”在承启楼的外圈,各户拥有从一楼到四楼的垂直单元,也就是家族中的各户人家层数相同、房间大小相等,没有身份地位等级之分。“这样的均等分配方式和聚居模式,延续至今,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承启楼第27代楼主、90岁高龄的江恩庆说,承启楼楼内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所描绘的正是全楼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

匠心营造“筑传奇”

在古代,生产工具较落后,仅凭简易工具,永定客家先民如何筑起这个气势恢宏、牢不可破的家园?

这离不开历代匠人的精益求精和匠心独运。永定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张灿金说,土楼建造十分讲究,注重选址、选材和工程质量。选址一般背山面水,以得天地之灵气;选材特别选取来自当地的泥土、鹅卵石、松枝、杉条、竹篾等,以确保建筑坚固;为保证质量,工匠们不惜花费工时工力:由于夯土怕水,施工进度受雨天影响,一年最多只能夯筑一层楼高。

建造土楼的工匠一般来自本家族,他们主要通过祖传、师带徒、自学等方式传承、延续土楼建造技艺。事关宗族亲房、事关安身立命、事关百年大计,强烈的荣誉观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在建造土楼时倾心尽力,不敢有半点马虎。

土楼工匠大都是行家里手,虽没有设计图纸,但他们对土楼的布局、结构、技术要领乃至所有构件的尺寸比例都了然于胸。从选址到开挖地基,从基础的夯筑到外墙的装饰,从楼内布局的精巧到防御功能的完善,每一步都饱含工匠们的巧妙构思、综合考虑或科学论证。

历经沧桑的承启楼外墙 汤浩宇 摄

作为全楼架构所依赖的承重墙,外圈土墙的质量至关重要。夯墙原料精选三合土,即将泥土、石灰渣、石灰水和沙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成熟土后,方可进行夯筑;夯土采用版筑方式进行, 一版一版地累筑成高大的土墙,在此过程中,须力保夯土的密实性。以承启楼的规模,至少要夯筑十万版以上土墙。

“建造土楼十分注重打基础、防震、防水、防火等关键环节。同时创新建造工艺,让建筑整体受力均匀,向心力增大,使全楼更加稳固。”永定区住建局副局长张洁说。

承启楼的建造过程,不仅是一部建筑技术的传奇史,更是一部工匠精神的传承史。因其独特的建造工艺,承启楼于1981年被收录《中国名胜词典》,同年还被列入《世界建筑史》;2001年,承启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入选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赓续传承“土楼魂”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承启楼虽住户少了,但作为客家土楼中的杰出代表,已然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今年12月4日,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导游卢才春就接待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百人旅游团。她说,游客们在参观承启楼后赞不绝口:这不愧是神话般的中国民居建筑奇葩!

承启楼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参观 汤浩宇 摄

早在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邮票上图案就是承启楼,这枚方寸邮票把土楼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视野。

的确,人们追慕承启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魅力,还有其蕴含的土楼文化。承启楼大门的一副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就充分表达了楼主家族对“勤俭持家”和“耕读传家”客家优良传统的传承。

承启楼大门楹联 汤浩宇 摄

“类似的楹联在承启楼里有很多,它们表达了客家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困境中不失志气,在安乐中不放纵自己;为官清廉不贪不占,居家节俭不浪费。这种廉洁自律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渗透到了家族和社会中。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永定区文联主席何文生说。

建造土楼本身也饱含着客家人的家族情怀:历代工匠都带着家族情怀和真手艺,并以家族式的总动员,全力以赴、各尽所能、分工合作,展现出土楼人的团结和智慧。

数百年来,承启楼人才辈出,在古代先后有40余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在现代更是走出了80多位大学生、科学家、作家等。他们怀揣家国情怀,传承土楼文化,严于律己、精于培育后代,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承启楼天圆地方,其东侧紧邻方形的世泽楼,两楼之间仅隔着一条“羊肠小道”,楼顶屋檐一圆一方,形成一道“一线天式”的景观。两大族群历经数百年和谐共处,这“一圆一方”完美释然了方圆之间,自有天地,足可见古人的处世哲学。

承启楼夜景 温学元 摄

一座土楼,一段历史,一部鲜活生动的教科书……每当夜幕降临,承启楼这座古老的土楼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相辉映,它们仿佛在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建造土楼展现出的“自信图强、精益求精、拓荒奋斗、团队互助、科学创新、崇德尚礼”精神,正引领现代人朝着构筑美好生活的梦想不断前行,飞向更高、更远!(记者:范波 曾燕福 高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