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融合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拥抱新技术、新应用,这种合作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智慧的碰撞、文化的交流。近日,由图书馆报主办,常州图书馆、常州市图书馆学会承办,新华万维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精典阅读公益发展中心协办,江苏广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的“2024图书馆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常州举办。来自全国图书馆界的200余名代表围绕“‘图书馆+’,融合发展引领未来”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鹏举表示,以“秋白书苑”为起点,常州市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各界交流交往交融,逐渐跨越传统的业态边界,使“全域书香”成为常州现代文明的底色。期待在融合发展的大框架下,探索更多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让文化“富矿”参与到更多生产创造中去。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强调,跨界融合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探索如何通过与其他社会单位的联合,组织更多元、更丰富的活动,拓展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图书馆扩大影响力,提升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满意度。
南京图书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陈立介绍,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协调联动的融合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南京图书馆积极实践,开展多项改革创新,在推动图书馆数字转型,拓展服务领域,深化合作共享,创新古籍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创智慧点阅项目,开展古籍活化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流行话题相结合,无不印证着融合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图书馆发展生态新理念,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图书馆报总编辑袁虎认为,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加快融合转型,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不断发力。图书馆界能做的便是联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实践探索中找到符合本馆实际情况、特色特点的,面向更多应用场景提供扎实有效、丰富多元的服务模式,做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国新以“以新理念推动公共图书馆融合发展”为题表示,要深化对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的认识,厘清公共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原则、争论、方向。
浙江省文澜基金会理事长、浙江图书馆原馆长褚树青以认为,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商业构成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一变革,传统商业需要通过探索商业景区化和非标化等新模式,与不同文化形式和领域的融合来打造新的商业道路。这些创新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其他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长沙市图书馆馆长王自洋以“跨界破圈 ‘图书馆+’构建全民阅读新生态”为题,指出“图书馆+”要明确图书馆的主体功能及服务,融合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握好跨界的分寸,跨界但不越界,在融合中始终坚定图书馆的站位,而不是在融合中逐渐消弭图书馆的声音、弱化图书馆的功能,使图书馆成为融合发展的附属。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每个参与方角色的定位,在分清主次、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在确保图书馆传统服务不放松的前提下,做创新服务的增量。
会前,图书馆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图书馆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图书馆报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白玉静介绍,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书店等单位的积极响应,截至报名结束,共收到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的120多家单位报送的150余个融合发展案例。经过初评、专家终评,最终产生了“2024图书馆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其中,80个案例入选图书馆融合发展典型案例,21个案例入选图书馆融合发展提名案例。(记者 李政葳)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