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养着当地的水产资源。苏州吴江汾湖,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依托优良水环境,以科学、生态和绿色的方式可持续化治理和利用水资源发展渔业,谱写绿色“渔水”新篇章。
技术赋能绿色渔业
家住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东联村的螃蟹养殖大户唐雪荣,最近忙得不亦乐乎。随着气候渐凉,塘里的大闸蟹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乘着暮色,纷纷悄悄爬上了岸,它们看起来个头硕大,足有半斤的样子,粗壮有力的蟹脚在烂泥地里“横行霸道”,提醒着人们,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吃蟹好时节。
唐雪荣承包的蟹塘位于吴江汾湖和上海青浦交界处,环沪大道外围。自从2017年,唐雪荣和几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苏州唐氏淡水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自主商标,在莘塔彩虹路上开设了大闸蟹专卖店,一卖就是7年。如今整个合作社有150亩蟹塘,其中50亩是老唐承包的几个塘。白天他在在专卖店招揽生意,晚上就住在塘边的小屋里,守护着几个塘的螃蟹,一天也不懈怠。
“我养螃蟹更注重品质,实行低密度养殖。一亩地放800个蟹苗,公蟹母蟹分开养。秋收的季节,塘里随手抓一个就是半斤以上的公蟹,这样的个头占整个池塘一半以上。基本上全部达到上市标准。一亩地产量达到180斤左右。”
养蟹关键看调水,20多年的养殖经验让唐雪荣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每天清晨,他用螺丝、冰鲜鱼等原料拌成饲料投入塘中,边给螃蟹喂食边观察水质。发现水质浑浊,就用有益菌和藻类的混合配料投入塘里,改善底部环境。水质好、溶氧高,才能养出好的螃蟹来。不少回头客纷纷评价:唐书记那边的蟹好吃!
据了解,整个东联村目前水产养殖面积有700多亩,以螃蟹养殖为主,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一带。蟹农基本自产自销,个别村民还注册了商标,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螃蟹养殖带动了村民致富,也为东联村村级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好水成就好“渔”
传说在苏州吴江汾湖高新区辖区内,有种大小钳螃蟹,钳子一大一小。这种螃蟹争食好斗,从太湖上游一路“打架”过来,断肢再生后就相对较小,因而造成了这种特点。汾湖的好水留住了大小钳螃蟹,并以此作为栖息地长久居住下来,成为汾湖地区特有的螃蟹。
汾湖水域面积大,整个水面占区域面积的40%。水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与水产养殖息息相关。近年来,吴江区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目标,制定了《吴江区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全区范围内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汾湖高新区按照文件要求,对养殖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因地制宜,运用“三池两坝”技术对养殖尾水进行生物、物理处理。
据汾湖城乡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三池两坝”净化区等措施,对辖区内连片养殖池塘开展生态化改造。比如,100亩鱼塘,预先留出8-10亩面积作为尾水净化区,养殖中产生的污水需经过这个净化区净化过滤后,方可排放到河里。同时,委托第三方不定期开展净化区第三级水质检测,有效掌握净化区对养殖尾水处理效果。对不合格批次的养殖尾水禁止排放,限期整改,待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排出。
外塘3.7万亩大水面,则实行生态管理,保洁为主,适当投入些净化水质的菌藻。拆除围网养殖后,水的流动性更好。通过生态净化,水质更清澈,生态净化后水产养殖业也呈现良好态势。如今,汾湖地区螃蟹的养殖面积3100亩,亩产200斤,产量60多万斤;青虾养殖面积有1.6万亩,亩产220斤,产量达350多万斤。水产品热销长三角乃至全国。
高质量发展现代渔业
除传统养螃蟹和青虾以外,汾湖高新区还推广绿色水产养殖模式,规范和指导养殖户开展池塘绿色健康养殖。推出稻虾共作、稻鱼共作等多种水产养殖模式,不仅获得了收益,还带动了农文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不少名特优产品。
前不久,汾湖梅鲚鱼入选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汾湖梅鲚鱼产地区域内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为梅鲚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水域内芦苇丛生,水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草丰茂,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为梅鲚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汾湖城乡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为助推梅鲚鱼产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汾湖将继续抓好水产良种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聚焦“优、绿、特、强、新”,发展绿色养殖、强化品牌建设、推动融合发展,在渔业健康绿色发展上不断努力探索,为实现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汾湖党政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