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古城(皖南行游影记186万安古镇一)

次日下午两点,大巴车前往黟县,这次大巴车去黟县主要因为大部分人员想去西递和宏村一线,为了照顾大多数人,车子准备停在宏村。之前在选择游览地点时就和女儿商量了好久,我们下一个景点去哪?女儿的态度非常坚决,卖门票的地儿不去。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不能跟随“大部队”行动了,而要另外选点。于是,我们让女儿同学在网上帮忙查资料,看看位于途中的休宁县万安古镇是个什么情况,回复说,万安古镇是当年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目前不卖门票,好,有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而且还不要门票,就去这儿。不去西递宏村那些已经热的烫人的景点去挤游,我们找个清静的地儿去探访人文。车行途中,我们在万安镇的路旁提前下了车,来到了这个现今不“知名”而当年很著名的古镇——万安。下车伊始,路边都是现代商铺,遍扫周边,均不见古镇的影子,路边既没有旅游景点通常的标识,也不见老屋旧房,于是向路人打听,古镇在哪?开始他们有点疑惑,看这两人的行装,不像是到当地走亲戚的,也不像返乡祭祖的,这是要去哪?我随后说,我们想找万安镇的老街,他们这才明白我们的去向,转身向店的背后指着说,在那边呢。母女俩便沿着进村的小路往万安古街的方向走去。走了好大一阵才走进了一个村子,还是没见着老房子,又向人打听,老街在哪。他们又指向身后,看来这万安老街真是成了藏在深闺里的“老姑娘”了,轻易不肯露面啊。

据资料记载,万安古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三国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万安曾为休宁县县治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末战乱时,歙县人汪华拥兵自保,先后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重地,汪华自号吴王,将郡治从原来的黟县迁至万安镇东侧的万安山(后又称古城岩、万岁山、寿山),使万安成为统辖六州的一方重地。元代汪泽民有《古城岩》诗描述道:“炀帝南游四海兵,石门凭险待时平。至今万岁山头庙,犹有居民说古城。”不久,汪华将郡治迁至歙县的乌聊山。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与发达,万安独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凸显,成为下通歙县、杭州,上连县城并通达黟县、祁门的要道和重要水运码头。

我们进入这个古镇时有点茫然,眼前所呈现的是一条破旧不堪,不成样子的老街。一时不知从哪“访”起。溜达之中看到一群居民坐在那聊天,随即过去与他们搭讪,想了解点关于万安的故事。没想到,在这里聊天的其中一人是昨天刚从宁波返乡的前万安大队书记,他对万安的历史是了如指掌,看到我们是去专访万安,刚刚喝了点酒的他十分兴奋,马上起身带着我们游览万安。

书记先是给我们介绍了万安的历史,当他知道我来自江苏的高校之后,他非常高兴,说,那我先带你们参观陶行知的故居。听到这话时,我当时有点懵,陶行知不是歙县人吗?故居怎么会在这里?经书记解释后我才明白,原来这里是陶行知先生的外婆家,陶行知先生小时候就是在这里跟着外婆长大的。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万安还真个不简单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个人才辈出之地,可谓是人杰地灵。书记兴致勃勃,首先带着我们来到了陶行知的外婆家。陶行知外婆家的房子曾是当年万安古镇上最高的房子,在这里被称作为高屋,可见陶行知外婆家当年在这个镇上也是蛮有地位的。如今这里还居住着陶行知先生舅舅家的后人,书记特意叫回了现在居住在此的守屋的老人帮我们开门,特许我们进去参观。

因为这里一直有人在居住,房子在前些年内部进行了些粉刷,虽说未能全部保存原貌,但基本上还是将这座老房保存了下来。

这座房子的高度如何,从墙边立着的那架木梯就可以看出来了。

随后书记又带我们去看了陶行知先生外婆家当年开的油坊。

在书记的引领下我渐渐明白了这座古镇当年的状况,尤其是这里曾是陶行知先生的故居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能在这里与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偶遇”,这一点让我感到很兴奋。之后,书记又带着我们到了陶行知启蒙馆。

陶行知启蒙馆就是陶行知先生当年读书的私塾,这一点足以证明了这里正是陶行知先生从小生活的地方。本想着在书记的引领下能进去参观一下,但大门紧锁,书记在周围找了半天也没见看房人,只得作罢。不过能在这里追寻到陶行知先生的足迹我已知足了,这是我来万安之前没想到的。

陶行知先生当年就是从这条小巷里穿进穿出,来来往往,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十三岁时,陶行知先生就是从这条小巷走出了家乡,14岁时随母亲到了歙县,母亲在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则帮母亲做事,后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因而得以继续求学。1910年靠教会资助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辛亥革命期间,陶行知先生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后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他写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表明他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国家进步发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确立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思想和志向。 1917年秋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了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最终成为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是在当时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实践是与民主爱国的活动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爱国社会团体。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陶先生一生办过许多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他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之大无人能及,我们对先生当应崇敬之。

万安的山水养育了陶行知先生,也是这块山灵水秀之地陶冶、造就了陶行知先生的灵性和情操。

陶行知先生就是从这里走了出去,从而开阔了视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万安不仅有理由以历史为荣,更有理由以陶行知先生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