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云霄这场新闻发布会)

12月19日,云霄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创新创业·惠企利民”系列主题——“实施民生工程 增进民生福祉”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晓松主持发布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方镇和,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方长城,县卫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小妙,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添生出席发布会。

云霄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方镇和表示,今年以来,云霄县农业农村局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围绕“创新创业、惠民利企”,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紧紧围绕“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总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1300亩。积极探索果园套种粮食、蔬菜大棚轮作种植水稻、盐碱地种植水稻等模式,拓宽粮食种植渠道,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10.72万亩,总产量预计达4.85万吨,水稻优质率达85%,高档优质稻品种推广比例45.2%,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

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和动态清零,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做到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未发生返贫且无新纳监测对象。2024年发放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种养补助资金576万元,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1314人次,扶持2418户脱贫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

三是全链发展特色产业。抓好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入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16个种养循环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5亿元。培育下河杨桃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新增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7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云霄枇杷、下河杨桃、云霄黄观音、云霄老金枣获全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成功申报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全市唯一入选的县区。

四是持续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用惠民,全年(预计)拆旧16.47万平方米、拓新7.35万平方米,拆后土地落地新村建设、农村公园、停车场等惠民项目55个,切实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五是激活农村发展动能。成立全省首家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诉讼联动中心,“四定一督”工作机制向纵深发展,推动整改问题1383宗,共收回各类资金、资产、租金等价值约922万元。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促成圣城集团与高塘村、前江村、上河村、吉坂村、白凤村等5个行政村签订村企合作协议,累计签约金额达300万元。

六是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投入1992.48万元推进2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建设工作,投资7169万元建设34个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申报一批共10个2024年漳州市实绩突出村,打造一个漳州市乡村振兴重点乡镇(和平乡),成功申报“2024年度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苏区乡村振兴项目”,为全市唯一入选的县区。

新闻发布会上,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方镇和,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方长城,县卫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小妙,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添生就有关问题逐一答记者问。

1.请问县农业农村局是如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

方镇和:近年来,我们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潜绩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创新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八个一”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一个抓手、一套机制、两条主线”的治理模式,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宜居富美新云霄现代化建设。

一是明确“一个抓手”——成立专项行动工作组为抓手。成立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工作组,健全完善“1+4+1+X”工作机制,由“县委主要领导挂帅+四套班子分管县领导牵头协调+县人居办负责抓落实+各职能部门合力推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推进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一套机制”——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八个一”工作机制。坚持城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创新推行“八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一套垃圾清扫转运管护机制、打一场村庄清洁整治持久战、推行一套分级分类全域整治模式、开展一场“拆旧拓新”竞赛活动、建立一套镇村干部分级负责制度、落实一套全方位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推行一套问责问效制度、出台一套激励奖励机制等,在清扫转运分离、村庄清洁、分类整治、拆旧拓新、分级负责、监督检查、问责问效、激励奖励等8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为整治取得更大成果提供完善的机制保障。

三是主攻“两条主线”——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拆旧拓新竞赛活动。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实施拆旧竞赛、拓新竞赛作为“两条主线”。针对废弃旱厕猪圈、残垣断壁、老旧危房、私搭乱建等,全面推进“拆废拆破拆危拆违”为重点的“四必拆”竞赛,2022年以来,全县累计拆旧80.09万平方米,拆出了停车场、小公园、微景观,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十字路,建设小菜园,拓宽了发展新空间,推动旧村复垦面积50亩,极大地发挥土地效应。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分阶段、分步骤梯次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蜕变,着力打造宜居宜业云霄和美乡村。

2.请住建局方局长谈谈,目前我县城市更新工作如何开展?接下来还有哪些考虑?

方长城:今年以来,县住建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县委工作部署,以“1320”方案为抓手,扎实推进“两园两区”工作,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建章立制强保障。为强化我县城市更新工作组织领导,今年2月份成立了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工作攻坚指挥部,并由县住建局牵头制定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实施方案,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我县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工作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实行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共谋划储备项目66个,计划总投资216.26亿元,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16.56亿元,其中“实施一批”项目有陈政路及绥阳路道路改造工程、老旧小区及城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演武亭回扣地周边道路工程、云霄县博物馆项目等34个,“储备一批”项目17个,“谋划一批”项目15个。

二是争取资金保建设。县住建局主动“跑省进厅”“跑市进局”,多次前往省发改委、住建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坚持早对接、勤汇报、争主动,及时获悉最新政策信息和资金投向,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2024年获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超长期国债等上级资金支持3.94亿元,其中云霄县城区燃气、供排水等市政管道和设施老化更新改造项目争取资金2.31亿元,同时云霄入围城市更新样板工程,获得资金补助2000万元,有效缓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三是坚持民生导向谋发展。县住建局将贯彻“城市有机更新”战略部署,针对城市体检排查出来的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弊病,补短板、提品质,加强项目谋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快推进一中分校、中医院、非遗馆等项目建设,实施江滨公园、城区燃气与供排水管道改造、背街小巷路面提升改造等项目,推动教育医疗、文化传承、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建设提升,以适应城市高速发展的需求。同时借鉴其他城市在建设管理方面的模式与经验,提高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运维智能化水平,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3.为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社会难题,省市均出台了《“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也开展了“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请卫健局吴副局长介绍一下什么是“无陪护”病房,如何收费以及目前我县具体的开展情况。

吴小妙:所谓“无陪护”病房,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即治疗检查有专人陪护、饮食生活有专人照料的全流程贴心服务,代替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让患者不仅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更能体验到家一般的温暖。目前“无陪护”病房的收费是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部分的原则,由医院统一收取,出院结算时“无陪护”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根据患者参保类型按不同比例支付。

为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照护难题,减轻群众住院陪护负担,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我县积极开展并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2024年11月21日,县中医院“无陪护”试点病区正式揭牌启用,开设在县中医院内三科(内分泌风湿免疫科),病区共开设“无陪护”病床35张;12月2日,县医院“无陪护”试点病区正式揭牌启用,开设在县医院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及呼吸内科,病区共开设“无陪护”病床86张。总的来说,“无陪护”病房试行不仅能有效缓解家属的陪护需求,也能够减少非医务人员在病区和医院内的流动造成的医院内交叉感染,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安静、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是非常值得推广实施的。

4.自然资源部门负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点搬迁工程相关工作职责,请问县自然资源局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方添生:县自然资源局一直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

一是建立群策群防体系。构建形成以县委县政府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专业支撑“五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建立了一套较健全的、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二是强化专业监测预警能力。坚持以“人防”+“技防”的地灾预警新模式,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及时公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安装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利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布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及时做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三是持续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最有效手段。云霄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险性较高。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力度,2023年至今,共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11个,受益群众72户358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1个,搬迁安置群众50户183人。逐步化解地质灾害隐患,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记者:朱乔柽 方淑娟 陈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