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小镇(万亿级冰雪产业)

最新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从最初的2700亿元迅速扩张到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4年产业规模将达到9700亿元,并在次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具体数值预估为10053亿元。

放眼全球,将冰雪产业与城市更新、体育旅游相融合的“冰雪小镇”已形成成熟发展路径。法国霞慕尼小镇、加拿大惠斯勒镇、瑞士达沃斯小镇等,纷纷奏响属于自己的“冬之声”。

欧美国家冰雪产业起步于19世纪初期,现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拥有众多世界级冰雪小镇。

上溯其发展历程,自滑雪融入人类运动休闲文化以来,滑雪场地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雪场处于原始开发阶段,尚未使用现代缆车,滑雪者甚至要徒步到山顶才能享受速降的快乐。

1930年左右,雪场数量开始扩张,技术进步将缆车、公路等基础设施带入山区,山地地区开始出现冰雪小镇雏形。

1950年代,二战后的经济复苏与急切的休闲需求推动冰雪小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冰雪小镇大量涌现,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房地产都呈爆炸式增长。

20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意识到雪场和小镇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冰雪小镇开始走向生态建设阶段,建设规模和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三条“小而美”之路

打造独特体验

从发展模式来看,冰雪小镇主要有三种路径。

一是原生型小镇的在地更新模式。原生型小镇主要包括由农业、矿业等传统产业小镇经过产业转型而形成的区块。传统产业衰落迫使小镇作出产业调整,而小镇邻近雪山、拥有优质的山地资源禀赋,便转型为以山地冰雪户外运动和旅游观光为主要产业的冰雪小镇。当地居民成了冰雪产业主要从业者,小镇被开发为提供冰雪旅游和观光度假的服务空间。小镇通过在地更新实现了人口和经济增长,进而实现产镇融合。

例如,美国犹他州帕克城原本是矿业小镇,1980年代在矿业衰落后,它凭借冰雪资源和遗留下来的采矿设施向冰雪小镇转型,通过打造滑雪旅游特色名片实现了小镇复苏。

如今的帕克城拥有两大世界级雪场并曾作为2002年冬奥会的主办地。小镇仍保留着矿业小镇时代的网格式空间布局,主街上拥有餐厅、酒吧、店铺、艺术馆、剧院等服务设施,主街两侧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居民住宅区。在小镇主街上设有通往雪场的缆车和公交设施,从主街乘坐缆车即可直接进入帕克山雪场,乘坐公共交通到达鹿谷雪场只需5分钟。

二是度假型小镇的冰雪社区模式。度假型小镇包括为满足冰雪度假需求而专门修建的度假型小镇,如法国高雪维尔小镇、美国韦尔小镇等。滑雪产业的蓬勃引来开发商对该领域的关注,资本入驻下的滑雪场地从功能单一、空间独立的服务站点拓展为功能多元、场所整合的服务综合体,其空间要素也从满足一次性体验的“景区”转型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社区”。

度假型冰雪小镇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冰雪社区生活圈”,塑造舒适便捷、真实融入的在地体验。如提供常居、暂居等多种情景下的酒店、公寓、民宿、产权酒店、产权住宅等居住服务要素;提供餐饮、商业等日常服务要素;提供教育、医疗、物流等保障服务要素;提供书店、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要素;提供主题节赛、社群活动等交流服务要素。

三是赛事型小镇的赛后转换模式。赛事型小镇主要包括为冬奥会等大型赛事活动专门打造的服务型小镇,如加拿大威斯勒小镇等。这类小镇在赛时被用作比赛服务场地,在赛后将比赛设施转换为大众活动空间以服务当地社区发展。

过去,曾有些冬奥主办城市斥巨资打造豪华的比赛场馆和冬奥村,却在比赛结束后闲置或拆除它们,使庞大的建设成为了“一次性空间”而造成严重浪费。

自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出“可持续冬奥”理念后,各类赛事场所在建设之初就需要考虑赛时赛后的全周期利用模式。

一些冰雪小镇对冬奥遗产进行适应性改造,将赛事设施融合进小镇设施体系,推动小镇空间品质升级,从而打造世界冰雪旅游胜地。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阔谷小镇在1960年举办冬奥会之后,将原比赛场地改造为大众滑雪和运动员训练场地,将冬奥村改造成为住宅和商业区,如今这里已成为美国西海岸太浩湖旁的滑雪爱好者聚集地,对美国冬季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也有很多小镇经历了多重混合开发模式——其最初从原生型小镇转型为冰雪旅游小镇,旅游设施的兴建使小镇具备举行大型节赛的能力,小镇开始承办大型节赛活动并继续加强基础设施。节赛事件再次提升小镇名望,于是小镇在节赛后又转换为大众度假的冰雪胜地,从而形成了多种开发模式并存的发展之路。

全季化、低碳化

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分析欧洲和美国的冰雪小镇可以发现,两者在空间布局上各有特点。

欧洲的冰雪小镇以原生型小镇为主,在原有空间基础上不断更新,空间尺度更小、密度更高,人工规划痕迹较弱。而北美地区主要以房地产和赛事驱动的度假型小镇和赛事型小镇为主,布局的人工规划痕迹较重,建筑密度较低、空间较为规则。

殊途同归的是,世界级小镇的空间布局都十分重视自身与冰雪、环境的紧密联系,试图以有效的布局模式适应冰雪行为方式、融合本地与外来居民并最大化实现冰雪产业价值。

在不断的市场扩张与合并过程中,为提供更佳的滑行体验并吸引更大的客户群体,很多世界知名雪区以“联合滑雪大区”的形式存在,每个大区由相互连接的多个雪场和小镇构成,由此形成了超大规模的连通雪区,大幅提升了冰雪旅游目的地的连接性。

例如,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举办地银河滑雪大区由5个冰雪小镇组成,其中4个位于意大利、1个位于法国。大区共拥有雪道247条,雪道总长400公里,缆车70条,访客可横跨意法两国体验不同风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冰雪小镇通过新建缆车实现邻近雪场和小镇的连接,以更大的规模对抗不稳定的气候状况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冰雪小镇的发展也受到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的制约。为提升小镇经营效率并保证生态基底健康,越来越多小镇运营呈现全季化、低碳化特征。

例如,小镇通过制造“事件空间”增加空间可持续活力。一方面,塑造“日常事件空间”,通过积极引入艺术元素、置入趣味性空间节点、定期举办社群活动等,营造充满诗意和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另一方面,塑造“特色事件空间”,通过举办比赛、节日等社会性活动引导人流涌入。

如,瑞士达沃斯小镇从山地疗养胜地转型为冬季运动目的地,并承办了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冰球锦标赛等多项国际重大活动,成功实现了小镇空间的外延转化,使达沃斯成为全年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小镇。

一片繁花似锦之际,冰雪小镇大规模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雪道、缆车、造雪机等基础设施对山体和土壤环境造成干扰,建筑、铁路、公路的修建催生山区城市化,建筑物、人口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污染,山区越来越拥挤,也更容易发生雪崩、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面对这一现状,“低碳化”成为许多小镇发展的新方向。

奥地利高山联盟于2008年发起了“高山小镇倡议”,联合35个阿尔卑斯山脉小镇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避免过度开发、保护自然景观、提供可持续旅游选择、鼓励公共交通等。

加拿大威斯勒小镇于2010年冬奥会后推出了《威斯勒2020:迈向可持续的未来》计划,指导小镇未来的可持续规划,如减少浪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供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免费班车服务等。

不仅靠“老天赏饭”

更重后天运营

世界级冰雪小镇的发展立足于优良的先天条件,但并不仅仅靠“老天赏饭”,从实践来看,其后天在自身定位、产业布局方面的用心更加重要。法国的霞慕尼小镇便是典型例子。

霞慕尼小镇位于法国中部东侧阿尔卑斯主峰勃朗峰脚下的山谷,毗邻意大利和瑞士,其市中心海拔1035米,是法国最高的城镇之一。作为高山户外运动的旅游目的地,这里常住居民仅有万余人,但每年要接待超过200万登山滑雪者和日常游客。

霞慕尼的制胜之道是:依托阿尔卑斯山脉的优秀地理位置,借助老牌滑雪胜地品牌优势,通过对场地的差异化定位和集约化管理,实现当地冰雪旅游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上溯霞慕尼小镇冰雪运动的历史,早在1924年,这里就承办了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并为此设置了供滑冰和冰球比赛的专用场地。这些赛场赛道在第一届冬奥会后,就直接投入冰雪旅游的产业运营中,催生“第一桶金”。

其实,在世界冰雪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更热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瑞士和奥地利。而法国霞慕尼的横空出世,契机在于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事半功倍,一举赢得更多冰雪旅游爱好者的目光。在此基础上,良好的服务又进一步扩展了霞慕尼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力,进而形成良性营销宣传闭环。

翻看欧洲地图,霞慕尼几乎处于其中心位置,拥有整个欧洲庞大的潜在冰雪旅游消费群体。和奥地利、意大利相比,霞慕尼直面德国、西班牙、英国等拥有冰雪运动传统的发达国家,因此在客流人群和经济营收上相较地中海与北欧周边拥有冰雪体育资源的国家,更具优势。

与此同时,法国拥有欧洲最佳的国有铁路交通网络,且有多条线路直通霞慕尼小镇,也带来了需求多样化的冰雪旅游群体,其中既有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家庭,也有慕名来攀登勃朗峰、滑雪的背包客。

霞慕尼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先天因素,其城镇产业运营构架和发展路径也值得关注。

当地的产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滑雪、冰雪旅游度假,以及冰雪相关产业。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霞慕尼承办了世界上第一届冬奥会,从而打响了当地冰雪运动的品牌。

冰雪产业带动后,该地区驰名欧洲,大量的游客和服务业者涌入。冰雪休闲度假、观光产业相较于传统的冰雪运动更具有经济效益,也更有利于当地实现产业升级。

20世纪90年代起,霞慕尼进入了冰雪运动产品等多种衍生周边开发阶段,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在人力、物力资源消耗较小的情况下,获得附加值更高的经济收入,最终完成了业务经营的升级与跨越。

虽然是世界闻名的冰雪小镇,但霞慕尼的四季同样精彩。冰雪运动的发展依赖于冬季气候,到了夏季冰雪消融后,雪线以下的冰雪资源消失,霞慕尼开始运营高山运动,原本提供租赁冰雪运动用品的商店转换运营方向,提供部分登山设备。当地还准备了充足的登山向导等人力服务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夏季气候温和,小镇运营者没有顾此失彼,同样精心准备,欢迎大量避暑休闲人群。不少酒店在夏季时开放山间营地,提供野外露营、涉溪探险等项目。冬夏之间的差异化运营模式令霞慕尼的旅游资源收益最大化。

目前,霞慕尼除举办登山、滑雪等国际特色赛事之外,还组织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等级越野赛事——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拥有世界第一家高山向导培训学校,这些都给冬夏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如今,打开小镇年度计划表,活动不断:春天(4—6月)高山攀岩、高山滑雪等;夏天(6—9月)登山、溪降、高山滑翔伞等;秋天(9—11月)登山、高山自行车、高山滑翔伞等;冬天(11—次年4月)高山滑雪、攀冰、滑冰、冰球等。这些都有助于小镇保持活力,并在文旅领域赢得“冰雪上佳,四季可往”的美名。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德倩

本文图片均为视觉中国供图

来源:作者: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