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西城】
编者按
西城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迹更是星罗棋布。多年来,西城区积极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构建了以名城委统领、专家顾问指导、群众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近日,在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24年会上发布的“2024年度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优秀案例”,记录和展示了西城区名城保护在城市发展、百姓生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年度成果,让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维度认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西城。
今年10月,长椿苑公园揭牌启幕,正式对外开放。在京味文化的深厚积淀之地,长椿苑公园作为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的先导示范项目,以“文化、生态、民生”共进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市民和游客。
长椿苑公园坐落于下斜街与长椿街的交汇处,北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椿寺(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地),这里也是宣南名园“寄园”的遗址。
“凉秋新月影生苔,古柏苍苍有径开。”正如徐本髙诗中所云,明末时期,长椿寺就以其秀丽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京师首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燕集酬唱。长椿寺南侧的宣南名园“寄园”同样历史久远,明代时是神宗万历帝之婿冉兴让驸马的月季园,清初成为大学士李霨的李园,后归顺治年间举人赵吉士所有。赵吉士对园林大加修整,取名“寄园”。园中亭台精巧,怪石嶙峋,成为清初名士们聚会酬唱的场所。
如今,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更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长椿苑公园在建设改造过程中设置了儿童游乐场、健身区、亲水平台等多样化活动区域以及亭、廊、轩等遮阳避雨场所。此外,设计团队还对宣南地区保存至今的历史水系,全浙会馆旧址等会馆文化,善果寺(现宣武艺园)、报国寺、清真寺、法源寺等庙会文化以及李园、寄园等历史名园等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打造了古典园林元素与现代公园的功能设施相结合的公园场所,让市民游客在休闲游憩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从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公园建造之初,就致力于打造兼具文化、生态、民生的友好型市民公园。前期,设计团队综合考虑长椿寺及其周边场地的历史文脉传承,同时兼顾周边居民对休闲活动场地的需求,对园内空间划分、铺装设计、景观竖向设计、园林绿化、景观构筑、景观小品、城市家具、场地照明等进行总体规划。湖区的环水步道上设置了多个观赏点,驻足眺望,可以欣赏湖上的优美景色。环湖一周设台、桥、庭、舟等多种亲水构筑物和可供弹性使用的开放广场,充分利用湖面打造亲水空间,建成后的公园广场可承载多项市民活动。湖面北侧搭建生态湿地,净化水体的同时,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生态观测和科普教育场地。
此外,设计团队参考历史寄园八景以及《寄园八咏》《寄园十六咏》等诗词文献所描绘的景象,设计了超台起、舟居泊、鹤皋畔、拄笏轩、小丛桂、开元乐、妙香亭、飞红渡、曲流涧、卧林遥、绿阴深、童戏趣的景观节点,打造了“新宣南十二景”。通过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将古典审美及园林元素与现代公园的功能设施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精奥之美,还满足了居民游园需求。
为传承民俗文化,园内儿童活动场地与全民活动区域的设施吸纳了空竹、老北京秋千等民俗创新设计。在植被布置上,公园北侧区域保留95%以上现状乔木。中部与南部均保留了现状大树。新种植植物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充分保留现状树木基础上,增加不同季节的观花观叶树种,构建了生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公园湖面北高南低,通过水体自循环实现净化,采用人工湿地的植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结合物理过滤的净化处理方案,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此外,整个公园采用雨洪管理的设计理念,设置草沟与下凹绿地,满足了海绵城市的要求,同时湖面与附近水体形成体系,提升了区域内场地生物多样性。
长椿苑公园的开放,是西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西城区花园城市建设工作。”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区园林绿化局将继续推进辖区公园建设和管理,深入挖掘和融入文化资源,实现公园生态与文化功能的深度融合,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推动打造“公园相伴、花园融城”的花园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字:宫静
图片:闻昭
校对:侯明月 赵世杰
责编:王昭
审核:姚苗苗
签发:李卓
本文来自【北京西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