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门河
是南沙众多河涌之一,
北接小虎沥,
通至狮子洋,
南连蕉门水道,
直达珠江口。
如今,
它脱颖而出,
两岸非常繁华。
热闹的蕉门河
白天,
蕉门河旁的人熙熙攘攘。
有野餐的,
有运动的,
有摄影的。
到了晚上,蕉门河又是另一番风景。微凉的夏夜晚风带起涟漪,倒影中流光溢彩的霓虹灯跳起曼波,烧烤溢出的肉香混合着香水柠檬的清新吸引着人群向此涌来。
蕉门河为何会吸引这么多人?
它是突然爆火的吗?
带你去找夜生活
爆火是一种必然。
要到蕉门河寻找夜生活,交通方面必定做到畅通无阻。四通八达的道路暂且不谈,即使乘坐公共交通也很便捷。到达后想去对岸?还想来回穿梭?蕉门河短短的几公里之内有十条跨河桥和各种栈桥任由选择,简直不要太方便。
△人气很旺的人行桥,由何镜堂院士设计的聚星桥
游客在蕉门河有多样化的消费和游玩选择。不管是去喜来登、万豪住宿,南沙星河COCO Park、万达商场尽情购物,还是去凤凰湖公园、蕉门河公园散步或是走进晚上九点才关门的南沙图书馆,享受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快乐。
△创享湾
△南沙图书馆
关于蕉门河
不可不知的历史
蕉门河的“门”字,是指川渠达海或屿岸对束之口。如虎门是因大虎、小虎二山对束如门一般,蕉门指的是西面的大山乸诸山与东面的金洲、黄山鲁诸山形成的对峙形势。蕉门河即东西两岸间的河流。
△山间的土地在明清以前都是水域
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沙大部分地方还未成陆,蕉门河水深浪急,河面宽阔,与今天平静的样子毫不相干。生活在两岸的人们可以说是在风浪中漂泊。
人们选择的居住地,除鹿颈遗址外,蕉门东岸的金洲山也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遗存。金洲山南部,今广隆一带同样如此。广隆鸡公头遗址还曾经存在过一处规模不小的东汉村落。以前两岸的人们想要交流,应该是件麻烦事。
两岸如天堑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随着泥沙的淤积,东岸与西岸的物理距离才逐渐接近。
作为从广州到澳门的水道之一,蕉门河是船只避开虎门众炮台,通过狮子洋直达黄埔的一条捷径,因此有众多大小商船选此路而过。又由于蕉门河两岸有隐藏躲避之处,而成为海盗喜欢经过的地方。小小的港湾鱼龙混杂。
△1812年至1816年期间绘制的《广东通省水道图》
嘉庆十七年(1812),两广总督蒋攸铦等人覆勘地形后,选址蕉门山嘴脚下建造蕉门炮台,以管理洋面,始得平静。直到几十年后,蕉门河泥沙进一步淤积,加上人为往水中投石并排钉木桩,致使无法通大中型船只无法通过,蕉门炮台也因此废弛。
△道光二年(1822)《广东通志》中记录了船只多出入蕉门的情况
蕉门河东西两岸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一个行政区是1959年,南沙与黄阁共同划归到番禺。这期间,两岸进一步成陆,为发展打下基础。到2005年,广州市南沙区成立,蕉门河迎来发展。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建设,作为城市会客厅的蕉门河中心区板块不光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吸引了一批港澳及国外青年常住于此。
从海上鸿沟,到商民渔船出入之所,再到如今的城市会客厅,蕉门河历经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坐在蕉门河旁的绿草地上,望着平静的水面,是否能想象出从前此地也是浪花飞溅、云帆飞扬呢?
来源:广州南沙发布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