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我国人民使用12164根粗壮的铁环,在大渡河上打造了一座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它就是我国大名鼎鼎的泸定桥。
如果放在今天,建一座这样的桥可谓是探囊取物,但当时古人是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可以利用的,那么这座桥究竟是怎样建成的?在建设这座桥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❶
为何要建设泸定桥泸定桥又名大渡桥,全长103.67米,宽3米,铁件总重40余吨。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之所以要在泸定县建造这样一座大桥,是因为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这就是说想要出川入藏必须经过这里。
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泸定县一直都是汉族与藏族贸易往来的桥梁,但由于泸定县所处的地势特殊,导致货物只能通过大渡河才能被运输到藏区。
而大渡河水流湍急,船只在河里发生倾翻是经常的事,这就给货物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于是大渡河两岸货物常常堆积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更是因为无法过河而腐烂变质。
除此之外,军队的调动也在这里受到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帝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想法是有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到底该修一座什么类型的桥呢?
❷
类型的桥如何决定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只能修建木桥、石拱桥和铁索桥三种桥。虽然木材资源丰富且易打造,但是由于木材太轻,根本不能承受水流的冲击,所以它首先被排除在外。
木材太轻,而石头过重,同样不适合建桥,最后就只剩下铁索桥一个选择。
由于清朝的盐铁管制十分严格,所以泸定县一带不生产铁,铁匠也非常稀缺,这又给修桥带来了第二个难题。
恰巧隔壁荥经县拥有大量铁矿资源,所以当地的铁匠就承担起了打造铁环、制作铁链的任务,等铁链打造完成后,再派遣专人将其护送到泸定地区。
根据资料记载,为了保证每个铁环的质量达标,政府命令所有的铁匠必须在自己打造的铁环上烙上自己的名字,如此一来一旦铁环出现质量问题,就能够根据标记找到对应的铁匠进行追责。
几个月后,铁链制作好了,但由于大渡河的中心水流湍急,没有办法渡船,并且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并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可用,所以如何将这些铁索送到对面就成了第三个问题。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最终他们一致决定利用索渡原理来解决铁索的输送问题。
具体操作就是先将竹索系于河两岸,然后再在每根竹索上穿上多个绑着铁链的短竹筒,最后从对岸拉动绳索即可将铁索运送到对岸。
铁链运输完毕后,还需要对铁链进行固定,为此工匠利用大块条石,分别在铁链两岸修建了非常稳固的桥头,然后又在两端桥头内挖深井。
并且在井底用生铁浇铸横向卧龙桩和纵向地龙桩,最后工匠们把铁链与龙桩相连接,再在底面铁链上铺上木板,整座铁索桥就大功告成了。
康熙听闻后龙颜大悦,便取大渡河旧称“泸水”和“平定”之意,将这座桥命名为泸定桥,并且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
也正因为这座桥,泸定桥所属的县城也更名为泸定县,从清朝康熙年间到现在,卢沟桥在大渡河上守护了两岸居民三百多年。
然而我们都知道铁会生锈,再加上卢沟桥的结构那么简单,从卢沟桥建成的这么多年里,它真的没有掉过链子吗?
❸
铁索桥掉过链子吗当然有,作为一条铁索吊桥,泸定桥的大部分重量只是由桥身的九根铁链来承担,再加上当地的季风十分猛烈,因此尽管按照惯例对其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仍然不能保证泸定桥的绝对安全。
根据《泸定桥三百年大事记》的记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往后的十年里,泸定桥分别在1970年,1974年和1975年掉了三次链子。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泸定桥,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成立泸定桥景区,相信在我们的保护下,泸定桥一定可以成为一座屹立不倒的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