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记者观察丨博山)

视频加载中...

博山文化,不仅有“孝乡”的美誉、陶琉的璀璨和红色印记的象征,更有田间地头、社区楼宇中亲切的乡音、和睦的邻里以及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他们以鲜活的生命力展示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以一幅幅无比灵动的人间烟火画卷,感染着一代代博山人。

“基于此,2024年以来,我们在积极探索一个创新载体,能够在各类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搭建一个‘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创新宣传载体。它既能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以丰富生动的基层鲜活案例深入人心、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博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林说。

11月下旬,当红叶漫山的景致渐渐褪去,走进博山的镇街村居,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电视屏幕上的一个小小“界面”,把街坊邻里的文化生活搬上了荧幕,让外地人眼前一亮、当地人会心一笑。

在李林看来,打造“红色文化社区专网”,难度并不在于网的搭建,而在于如何用心去筛选内容,并持之以恒地输出有价值的信息。博山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发掘本土文化的固有价值,更是为了向当地近40万百姓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

打开电视“找专家”

11月19日,记者一行人来到淄博市博山区风景如画的源泉镇北崮山村,这里是焦裕禄的故乡。

在这里,打开电视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红色北崮山”开机画面,令人眼前一亮。村民焦霞方手持遥控器,熟练地浏览着各个选项,最终将光标定格在“焦桐花开”专栏下的“淄河‘碧玉’美”栏目上。

“自从电视上有了这个新界面,坐在家里就能观看猕猴桃农技培训、助农销售和农文旅研学游等一系列教程和即时信息,真是太方便了。”焦霞方说,通过这一平台,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专业的农技指导,及时了解农村产业的发展动态,这样的变化让村民感到无比“神奇”。

源泉镇作为江北地区猕猴桃的主产区,种植规模蔚为壮观,已达2万亩,年产量高达1亿斤,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6亿元大关,为当地近万名百姓提供了生计。开机画面上的“淄河‘碧玉’美”栏目,是源泉镇“红色文化社区专网”独有的特色栏目。栏目的设立,旨在充分发挥源泉镇作为全国首批国家产业强镇的品牌优势和山东最大猕猴桃种植基地的产业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果农。

据中国广电博山区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王涔介绍,过去的一年,淄博市作为省级文化社区建设试点市,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最终选定了博山区源泉镇作为试点镇。以北崮山村、东崮山村、南崮山南村和南崮山北村四个村庄为首个试点片区,通过数字化融合模式,成功打造出了一个集党务、政务、村务、家务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社区专网”平台。

王涔还介绍,目前,北崮山村的“红色北崮山”专网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平台不仅整合了基层资源,延伸拓展了服务链条,还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社区和文化专网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文化新体验,让村民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和服务。

现场采访记者发现,“红色北崮山”专网界面简洁明快、操作简单顺畅、内容通俗易懂,共开设党旗飘扬、裕禄讲堂、焦桐花开、百姓生活帮、流金岁月、广电云课堂、活动直播七大板块。通过突出以群众为“主角”、以党建为“主导”、以服务为“主题”,不仅满足了人民主体地位要求,还满足了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更满足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

据北崮山村党委书记焦和方介绍,“红色北崮山”专网使当地村民成为了电视里的主人翁,通过充满“泥土味”的图片、影像、文字等形象化展示,将村里的文化文艺、文明实践活动搬上屏幕,让群众真切感受身边的点点滴滴。他说:“以此为平台,村民全面参与村里的大事小情,用村言村语、村情村事激发了群众对家乡认同感、自豪感。

屏幕留存“乡村记忆”

乡村的日新月异,离不开那些对村庄发展如数家珍的百姓们的辛勤付出。如何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永远留存?11月20日,记者在博山区珑山社区找到了答案。

“快看,这是我们小区的‘大明星’老刘的个人专场,自从上了电视,他整个人都散发着自信的光芒。”在社区居民吕凤芸的家中,一打开电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情满珑山”这一温馨而又充满情感的开机画面。吕凤芸一边熟练地翻看着各个专栏,一边迅速进入了“文明新风尚”专栏中的“文体活动在身边”栏目,这是她最喜欢的栏目。

栏目中,社区“大明星”老刘等居民的表演精彩纷呈,共有数十条视频记录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和才艺展示。每一名表演者都是大家熟悉的面孔,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为社区文化生活增添了无限活力。

作为博山城区屈指可数的大社区之一,珑山社区有2160户、5541口居民。这里不仅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底蕴的地方。社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省级和谐社区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的典范。

近年来,珑山社区深入贯彻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出了“1+2+5+N”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以实践阵地“一张网”为核心,链接“合伙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两条线”,并打造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五大平台。这些举措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服务。

据珑山社区党委副书记梁颖介绍,日前,“红色文化社区专网”正式落户社区,通过“情满珑山”的电视开机界面,居民们可以轻松地浏览到党旗飘扬、情系万家、幸福家园、珑尚臻品、七彩珑韵七个专栏,文体活动集锦、珑山动态、一村一业、环境治理等十余个栏目。其中,除了“文体活动集锦”备受居民们的喜爱,与环境卫生相关的栏目更是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些栏目通过电视平台将居民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生动展示,从而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以“红色文化社区专网”为载体,在“情满珑山”的引领下,珑山社区还形成了“环境卫生全员参与,治理成果全民监督”的良好风气。社区创新性地在各楼宇单元设置了“幸福家园”清洁工具站,免费为居民配备拖把、扫帚、簸箕等卫生工具。同时,结合“一网三联”“红色楼宇”建设,每周选定两户居民轮流值日进行楼道内卫生清理,以单元为单位展开周评比和“卫生流动红旗”活动,使得辖区卫生环境和居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好的习惯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的。‘情满珑山’专网既是光荣榜,又是曝光台,它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这个老旧社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居民岳光胜说。

记者实地调研发现,珑山社区的变化是显著的。一个建成30年的老旧小区,居民们从最初的抗拒缴纳物业费,到如今心甘情愿地缴费,实现了物业缴费从无到缴费率高达99%以上的突破;破产企业职工宿舍区的居民也从最初的松散无序,到现在紧紧团结在社区周围,找到了家的感觉……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社区历经岁月的沉淀磨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付出,以及“红色文化社区专网”的锦上添花。

便民服务永不“退幕”

“文化兴区”,这不仅是博山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更是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反思与勇敢跨越。面对传统思维的坚固枷锁,博山究竟要如何破冰前行,实现这一宏伟蓝图?

“我们坚信,唯有通过转化,方能使文化在形式、空间、功能上被赋予全新的价值内涵。”博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文彬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正因如此,博山区提出了构建全新文化坐标系的战略构想,而“红色文化社区专网”则如同这庞大坐标体系中的横轴与纵轴,为博山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一坐标体系的高度与深度,则将由其丰富多元的内容来决定。

作为“红色文化社区专网”的首个试点街道,城东街道承载了博山区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切期望。这里,绝大多数社区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岁月的痕迹在这些老旧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城东街道毅然决然地启动了老旧片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对25个老旧片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造。总面积达150.33万平方米的改造范围,涵盖了579栋楼、2.01万户居民。此举不仅彰显了城东街道的决心与魄力,更为居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据城东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乐意介绍,近年来,城东街道始终将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民生领域,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红色文化社区专网”的率先试点,正是为了让辖区居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城东街道,每当居民们打开电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城东街道”的开机界面。这一界面以清新脱俗的设计风格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板块,吸引了居民们的目光。文明新风尚、便民服务、党旗飘扬、幸福城东等多个板块交相辉映,其中包含了诸如文明实践在身边、美德榜样在身边、便民服务政策、便民服务信息等丰富多彩的专栏和栏目。这些栏目不仅为居民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信息,还成为了他们了解社区动态、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窗口。

“我最常看的是‘便民服务信息’专栏里的‘各类便民服务信息清单’,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城东街道大街社区居民钱汝惠说。

率先试点,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与魄力。城东街道的“勇气”从何而来?

通过实地调研,记者了解到,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城东街道还积极组织各村(社区)与红色合伙人召开共话发展恳谈会,共同研究探讨人居环境提升的策略与路径。2024年第一季度,街道便已签署了150余份人居环境提升共建协议书,为改善社区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街道与合伙人单位携手并进,共同签署了人居环境提升共建协议,并制作了合伙人绿化带认领台账。在这些协议的引领下,红色合伙人与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们一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不到两年的时间,城东街道已经发展了一期203家、二期195家、三期244家红色合伙人。2024年,共确立了360项共建项目,合伙人总出资额超过30万元。累计开展了160余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了50余场次各类活动,并完成了15项基础设施整修工程。

“其间,许多感人的瞬间都被镜头捕捉并记录下来。如今,我们不仅通过‘红色文化社区专网’将这些珍贵的记忆永久留存,还将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来,增强了群众共建共治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许乐意说。

其实,博山对于文化的探索与追求远远超出了镜头的记录范围,即便是包罗万象的“红色文化社区专网”也难以尽述其全貌。

正如李林所言:“我们希望博山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活力、开放包容、友爱美好的城市典范。在这里,人们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真诚与善意。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红色文化社区专网’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韩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