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不可阻挡的苏维埃战车
2月的变局
1945年苏联红军沿着从波罗的海到波兰中部这条长达600公里的战线发起的军事行动,无疑是人类军事史上最壮阔的一场进攻:近300万的苏联红军——相当于参加“诺曼底登陆”英美军队的十二倍还多——在大规模的火炮,和似乎川流不息的“斯大林”式坦克和T-34坦克的支援下,对75万装备落后的德军发动了猛烈突袭。
苏联和德国这两个陆军巨人之间展开的最终决斗,战略意义不但超过了西欧大陆的战斗,同样也盖过了正在进行的菲律宾战役,斯大林和希特勒对此战的理解难得的达成了一致——这场空前的攻势既不是为了取得战术胜利,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而是为了结束战争。
尽管德国已经难逃战败的结局,但是德国人民仍旧信任并追随着希特勒,对于他们而言,纳粹党宣扬的那套意识形态,并非难以理解的扭曲幻想,而是实实在在地将德国从一战后的失业、饥饿、困苦和动荡中拯救出来的灵药。
希特勒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一直不停地向德国人灌输对布尔什维主义和犹太人的仇恨。也正是这种仇恨,促使着东线的德国官兵们拼死抵抗苏军的进攻。希特勒和戈培尔反复地告诉他们,如果红军占领了德国,他们的家乡、妻儿和父母会遭遇些什么,而红军的暴行也的确随着逃往德国内地的难民迅速传播。(注1)
海报:坦克杀手
苏联人的这次进攻堪称大纵深战略的完美演出:最北部的是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将军,他也是红军中最年轻的方面军司令员,正指挥着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向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艰难地推进着,并于1月底包围了那里。在他的左翼,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迅速击溃了正面的敌军,快速扑向但泽。
罗科索夫斯基的左侧,是红军将领中声名最盛的朱可夫元帅。他麾下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只用了三天就解放了华沙,此时他那些兵强马壮的部下已经包围了波兹南——但是他的终极目标却是柏林。
在这场辉煌的进攻的最南部,由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正在横扫战场,在他攻击路线上的德军部队不是被消灭,就是纷乱地撤退,通向奥得河的道路上已经畅通无阻了。
当左右两翼的德军防线在苏联人的重锤下变得支离破碎后,德军开始了向包含柯尼斯堡和海尔斯贝格堡垒区的外围防线缓慢而有序的撤退。留守中部防线的弗雷德里希·霍斯巴赫将军无奈地发现,自己指挥的第四集团军防区居然变成了一个深入苏军战线的突出部,而且很快就变成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与罗科索夫斯基共同的目标。
这名德国将军当机立断,不顾希特勒的禁令,下令部队向着西边边战边退,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困守原地,第四集团军将很快被苏军合围并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而更重要的是,霍斯巴赫将军觉得,他有义务为数十万赶着马车或者是步行逃离的东普鲁士难民杀出一条逃生通道来。
霍斯巴赫将军自作主张的行为得到了顶头上司,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大将的许可,结果就是他们俩很快都被大发雷霆的希特勒撤职。(注2)
在仇恨、恐惧和爱国心的驱使下坚持毫无胜算战斗的德国士兵,凭借的不是什么先进的坦克和武器,而是他们决心、绝望和最纯粹的勇气。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战斗意志,让接替莱因哈特的费迪南德·舍尔纳大将得以放开手脚大干了一场:
这名来自巴伐利亚的强壮军人,深入前线,和满身泥土的官兵们握手,亲热的拍打他们的肩膀,分享同一瓶美酒——在此之前,前线的年轻军官和士兵们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一位集团军群司令官。
舍尔纳大刀阔斧地改组指挥机构,痛斥那些不作为的将军和高官,并将后方大部分文职人员从办公桌后面赶到了战壕里;他威胁要枪毙任何胆敢逃跑的士兵,却又保证将最好的食品和服装送到前线——总之在使尽了一切常规和非常规的手段后,舍尔纳终于将中央集团军群拼凑成了一条摇摇欲坠的战线,暂时顶住了苏联红军汹涌可怕的攻势。
但在占据绝对优势的苏军面前,德国人挡得住罗科索夫斯基,却挡不住朱可夫。再高明的救火队员也没法用东拼西凑的劣势军队全方位堵住防线上的漏洞。中央集团军群勉强维持的这条从波兰北部贯穿东普鲁士的防线被称为“波美拉尼亚防线”。
这条迂回曲折,实际上不堪一击的防线西起奥得河,然后蜿蜒向东,直抵维斯瓦河。然后就是东边一些大小不一的德军控制区,断断续续地一直延伸到了拉脱维亚的库尔兰半岛。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但泽。
几十万从波兰和东普鲁士逃亡的德国难民正蜂拥向这个想象中的避难所,他们赶着大车,孩子、老人和病号骑马或者坐在牛车上,身强体壮的则在一旁步行。为了抵御严寒,人们把装土豆的麻袋套在脑袋上,只在眼睛的位置开了两个洞。队伍里面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都有:农场的大型货车、轻便的双轮马车,婴儿车、自行车,甚至还有自制的雪橇——所有可以移动的东西都被用上了。
只有少数马车或牛车上自带车篷,其他的乘客只能在纷飞的大雪中,钻进湿透的稻草堆或鸭绒被里,挤作一团,徒劳地抵御着刺骨的寒风。漫长的队伍在越积越厚的雪地中缓慢地前进着。许多来自波兰、法国和俄国的强制奴工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帮助自己的“主人”一家——许多农场主对这些奴工还不错,而且他们自己也急于远离逐步逼近的苏联军队——所有人,都决心尽快逃到安全的地方去。
这种堡垒挨一炮就会被彻底扬了
在这些难民的身后,在优势炮兵和航空兵掩护下的苏军正在强行突破德军的严密的层层防线。尽管全面占据优势,苏联军队的前进速度仍然极为缓慢——平均一昼夜推进1.5-2公里。德军收缩阵地后,重新调整了战斗部队,并再次组建了由炮兵、坦克部队和步兵组成的预备队。他们利用防御圈内线灵活调动,时常对进攻中的苏军部队侧翼发动强有力的反突击。一些重要据点经常在两三天内易手十余次才会被苏军占领。
而进攻的苏联红军发现自己在“剥洋葱”,德军的防线简直无穷无尽,而每条防线都面临着顽强抵抗,而当他们付出惨重伤亡攻破一个防御地区后,发现后面还有好些个同样的地区。
虽然炮兵数量不占优势,但是德国人灵活的炮兵战术让苏军大吃苦头。苏军的进攻路线和集结地点时不时会遭到德军的炮火袭击,2月18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驱车赶往前沿指挥部时,一发炮弹突然在他的车后面炸开。弹片击穿了后座后又射穿了他的胸膛,余速不减的弹片把司机打伤后嵌入了仪表盘——几分钟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就因为重伤而死掉了,终年39岁。(注3)
就在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被炸死之前,东普鲁的持续苦战已经让苏联红军损失惨重,前期储备的物资和武器储备基本上消耗殆尽,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也因此而调整了战略目标——只有在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了东普鲁士的敌军部队后,才能腾出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加强柏林方向的攻势。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一位卫国战争中出现的天才的年轻统帅。
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奉命优先消灭德国第四集团军,并将近卫第11集团军、第39和43集团军、坦克第1军加强给了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而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的部队合编成了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由戈沃罗夫元帅指挥。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新指挥官,安东诺夫大将接替了他的总参谋长职务。苦战了一个多月的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暂停了地面进攻,苏联的战史记录的原因是:由于敌军抵抗的加强和春汛来临。
东线的防线奇迹般的临时稳定了下来,而行将崩溃的第三帝国,也得以获得了2个多月的“缓刑期”。
德意志帝国海军最后的咆哮
苏联军队如同潮水般漫过了东普鲁士的大地,但泽、柯尼斯堡这些地方如同洪水中的孤岛一般在苦苦支撑,从立陶宛海岸的梅梅尔,再到涌入了几十万难民的但泽湾,德国陆军必须尽全力保住的波罗的海沿岸的滩头阵地,纵深只有7-10公里,长度也只剩下不到30公里了。
海路成为了德国军民唯一撤退的通路,根据海军总司令邓尼茨的指令,“每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每艘商船、捕鱼船和皮划艇”都要投入到撤兵、撤侨行动中去——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撤退行动就此开始。
这是对德国海军纪律与胆量的一次最大考验,海军搜罗了上千艘各型舰只,许多船只已经蒙尘多年,机器经过大修后,在那些通过各种渠道找来的船员的驾驶下,义无反顾地驶入了波罗的海。
所有在波罗的海的大型作战舰只,像“欧根亲王”号、“吕措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希佩尔”号和几艘驱逐舰、鱼雷艇,被统一编成了第二战斗群,由蒂勒海军中将指挥,支援陆军的地面作战。
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已经接近尾声了,只剩下可怜巴巴的几艘水面舰艇的德国海军最后一次发出了愤怒的咆哮:
在守卫海滩据点,掩护德国撤退海上的一次次战斗中,德国水面舰队将勇气发挥到了极致。欧根亲王号和舍尔海军上将号冲锋在前,掩护着后面的一票轻型舰只和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老军舰,在空军的侦察飞机和陆军的地面观察哨指引下,对着滚滚而来的苏联红军部队猛烈射击。
203mm的重型炮弹撕裂空气,拖着长长的啸声在红军的铁流中炸开一块块空白,生生将不可阻挡的苏军浪潮般的冲锋遏制在原地。这也算得上是德国的海陆空三军前所未有的一次精诚合作。
每次出击,德国军舰都会把最后一枚炮弹打光,然后军舰迅速调头返回基尔港或斯维内明德港进行补给。补充完弹药和燃油后,军舰又会马上离港,奔赴战场作战——德国海军在1945年春天打出去的炮弹,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战争期间发射炮弹的总和。在欧根亲王号的重炮支援下,德国陆军第9步兵师居然还对攻击泽姆兰半岛的苏军侧翼发起了一次成功的局部反击。
因为火炮使用频繁,内层炮管磨损的非常厉害,基本上每出动2-3次后就要更换炮管。这些军舰每次都会装满前线需要的弹药和补给,离开时会带走一船又一船撤退的陆军士兵和难民,每个成功登舰的陆军官兵只能用热烈的拥抱和握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随着苏军的坚决推进,德国军舰也越来越频繁地驶入即将失守的港口进行撤离行动,那些轻型军舰几乎就在撤退的陆军头顶上向着苏军开炮,或者是顶着敌人的空袭和炮击卸下前线急需的弹药、粮食和煤炭。
在整个东普鲁士战役期间,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表现的很不踊跃,苏联人在将德国人赶出芬兰湾后,并没有深入波罗的海作战,只是派出了一些潜艇和炮艇对撤退中的德国船只进行零星攻击。虽然陆续有几艘邮轮被击沉,但是丧生大海的难民数量不到被救出难民总数的2%。
在整个作战期间,没有一艘德国军舰在海上遇险,但是不少军舰却葬身在了英国人对港口的空袭之下:1944年12月,老旧军舰施勒斯维希-荷尔斯泰因号被重创后坐沉在了但泽湾的哥腾哈芬港,这艘倔强的军舰在随后的一个月中仍然没有放弃战斗,船员们将它充当固定炮台,一直用舰炮轰击岸上的苏军。
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45年4月9日被炸沉在基尔港。4月16日,吕措号在斯维内明德受到重创,船员们将其坐沉在浅滩上,当做固定炮台使用。最后撤离时,水手们炸毁了这艘军舰,不让它落入盟军之手。
5月3日,老式战舰萨尔森号在斯维内明德附近触雷沉没。第二天,赫克托耳号被轰炸机击沉。
大型军舰因为燃料匮乏和机械磨损逐渐退出了救援行列,但是那些小吨位的货轮和鱼雷艇一直坚持救援行动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邓尼茨总司令在1945年接任德国元首一职后,曾经希望单独和西方盟军实现单方面停火,以争取更多的时间从苏联占领区抢运出来更多的士兵和平民。
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拒绝了德国人的要求,因为对于德国的战后处置,早已经由盟国三巨头商议妥当了。作战部队是无权进行更改的——意识到已经无法挽回后,邓尼茨于1945年5月7日凌晨2点41分授权约德尔和盟军签署了全面投降条约。
5月9日零点开始,欧洲战场实现了全面停火,德国海军的所有大型幸存舰只都停止了运输行动,但是仍然有个别民用船只在争分夺秒地抢运德国军民。
德国国防军在1945年5月9日零点停火时向全体官兵发出了最后一次通告:
“从午夜起所有战线开始停火……奉海军元帅之命国防军停止了毫无希望的战斗行动。于是,几乎长达6年的英勇搏斗终告结束。这场搏斗给我们带来了巨大胜利,同时又带来了惨重的失败。最后德国国防军被敌方强大的优势兵力所战胜。
“忠于誓言的德国军人竭尽全力为德国人民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后方人员自始至终全力支援前方,为他们作出了重大牺牲。前线与后方所作出的前所未有的贡献将在日后公正的历史评价中得到最后的承认,德国陆、海、空三军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和牺牲连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表示钦佩。因此每个军人可以坦然和自豪地放下武器,在我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满怀勇气和信心地为我们民族的永久生存去工作。
“此时此刻国防军十分怀念那些已阵亡的战友。面对着满布创伤、血流遍地的祖国,死者在表现无条件的忠诚、服从命令和遵守纪律方面尽到了他们的职责。”
5月的哥本哈根港口,晒着太阳的德国难民背后,就是幸存到了战后的欧根亲王号。
注1:苏联红军在德国对平民的暴行甚至惊动了斯大林,他专门对此做出了指示要求各级指挥官进行管制。因为这不仅会破坏苏联未来统治的民间基础,而且无序的抢劫和破坏实际上是在损害苏联应得的赔偿(因为许多士兵随意焚烧和破坏宝贵的工厂)。
注2:这部分德军在1月26日更名为北方集团军群。
注3:有人说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死于地雷,但是公认他死于德军的随机炮击,这名苏联最年轻的方面军指挥员被安葬在了维尔纽斯。他下葬当日,124门礼炮在莫斯科鸣响了24次,为了表示纪念,因斯特堡被改名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克。
1990年,随着立陶宛的独立,他的遗体被掘出,重新埋葬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