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崇善寺(太原崇善寺)

崇善寺——崇善寺位于狄梁公街北段东侧,旧名白马寺,后更名延寿寺、宗善寺,明时才定名为崇善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晋王朱㭎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在古寺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命名为“崇善禅寺”,简称崇善寺或新寺。

这座古刹是明初封建皇族修建的大寺,作为晋府家庙和全省佛教事业管理机构的中心。自明初在这里置僧纲司以来,一直是省佛教事业的管理机构,现仍为山西省佛教协会会址。

原寺南北长561米,东西宽292米,总面积达163,812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布局之严整,建筑之壮丽“不惟甲于太原,诚盖晋国之第一伟观也”。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10月15日发生火灾,寺内主要建筑毁于一旦,幸存的只有第六座佛殿大悲殿以后的部分建筑。(即今崇善寺街18、19、20号一座大院)。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十分之一。

前佛殿大半部的旧址,清光绪十二年改建为文庙,即今省博物馆一部。现存寺内的大悲殿,为明初最标准的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的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像,塑像通高8,3米,风格造型都很别致,而且色彩绚丽,衣纹线条流畅,高大庄严,结构奇特,不仅是珍贵的佛教文物,而且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殿内保存的两套明初壁画摹本,很有艺术价值。寺内还收藏有宋、元、明各代佛教大藏经三万余卷,(其中多数为明代以前的名贵藏经),两册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和善撞子五十三参上五彩画。这些画册,虽是明代作品,但色彩艳丽如新。不仅是珍贵的佛教遗产,而且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历史和哲学、文学、书法、印刷技术的宝贵资料。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崇善寺古刹非常重视,多次拨款维修,对其收藏的大批历史文物进行了整理和鉴定,于1965年5月24日公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佛教协会列为全国佛教活动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