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道康
中国南水北调洪泽湖拦洪闸
老同学大清从淮安打来电话告知说,你们看望苏北校友开车经洪泽湖时,可以参观一下著名的洪泽湖大堤,其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风驰电掣,一路阳光,车至蒋霸。眼见一座高大巍峨的建筑矗立眼前,这就是中国南水北调拦洪闸建筑(题图)。
极目四望,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水舒缓而平静。一位老者在湖边垂钓,几个前来游玩的小姑娘,叽叽喳喳地忙着拍照,在湖边留下美丽的倩影。 好一幅优雅悠闲安适宁静的美丽图画!有谁可知,当年洪泽湖水泛滥成灾时是怎样的咆哮、何等的狰狞!两岸百姓因为水患家园流失,屋破人亡,吃了多少苦头啊?
说来也很奇怪,大坝西南的水平面比起东北面,足足高出了有七八米。这大概就是修筑大坝的作用,挡住了西南面的湖水避免水淹至面北岸。我们看到南面堤坝的斜坡上,筑立着三段历史上淹水的水平标志:大清咸丰年间漫水至16.9m;民国20年漫水至16.25m;1954年漫水至15.22m。这些数据真实而原始的记录了当年洪泽湖泛滥淹沒的水平高度。历朝历代,从官府到百姓,无不为抵御洪水而费尽心力,也留下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抗洪遗迹。
洪泽湖大堤全长70多公里,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经历年加固至今。迎水面砌筑的直立式施工墙主体,由六万多块千斤巨石拌和糯米石灰浆砌筑,规格统一,做工精良,治水工艺达到当今世界领先水平。我仔细观察了一段清乾隆时期的大坝施工墙,那宽大厚重的岩石,干砌垒码得严丝合缝,历经数百年完好无损,令我们这些搞建筑出身的后辈敬佩不已。
清乾隆四十九年大堤石工墙遗迹
历史上的洪泽湖犹如一条水龙王,水患祸害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听说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抗洪历史传说,叫《侯二堵水》:在长堤的十堡和十一堡之间,有个妇孺皆知的“侯二门”。过去这里经常决口,明代年间,为了加强防范,官府给地方黎民划定看管堤段,这段险地就近分给了侯二夫妇值守。两人深感责任重大,日夜不停地轮流巡察。 这年秋水时至,险情又出。那天夫人林氏送来午饭,侯二正欲用餐,突然发现水中有处翻泡打漩。他忙不迭撂下手中饭碗,直呼老婆鸣锣报警,自己猛地跳入水中挖泥堵洞。
林氏一边鸣锣,一边挖泥饼递给丈夫。可漩涡越来越大,情急之下候二奋力用身体挡堵漩洞口,可区区一人之身焉能挡住滚滚的洪水猛势,侯二大喊一声:“快叫人来!”旋即被卷入洞中。林氏一看,也奋不顾身地跳入洞口……当官吏和周围群众闻讯赶来时,夫妇俩已被卷入洞中不知所踪。此刻人们深感悲恸,一边喊着:“侯二你回来吧”,一边抢堵洞口。这喊声久久迴响在滚滚淮水浪涛中……
就是从今天看来,我们也为候二夫妇奋力抗洪双双牺牲的事迹深深感动。历史本来就是千百个平民百姓用血泪书写的。
猛抬头,我看到长长的堤坝上,有两个头戴安全帽的工友缓缓行走着,并不时用手中的一个仪器对着石墙缝隙测试着什么。原来他们是在测检大堤,我和他们打了个招呼,“辛苦了,你们这么认真啊,在干什么?”其中一位回答我说,“我们在巡检大堤,这是我们日常的工作。每天都认真一些,多付出一点点,这样大坝就多一份安全。”说得真好,从古到今历朝历代,建设和守护大堤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代代传承至今,才有了今天老百姓的安宁生活。“我们每个人多做一点点,这个世界就更加美好。”
回望大坝西南岸,微风拂面,偶尔传来一阵阵清澈的曼歌声。东北岸早已是纵横交错的格网水田,里面养殖洪泽湖的特产大闸蟹、对虾等水产品。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和建设加固,洪泽湖大坝已成为一道䇄立湖岸的铜墙铁壁,巍然矗立在湖岸上,随时准备与泛滥的洪水抗恒,守卫两岸普通百姓的生活。
2024年4月
作者 张道康
张道康,男,八十年代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曾在全国报刋发表众多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