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恭王府)

恭王府花园

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间的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恭王府前为府邸后为花园,分东、中、西三路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

据文献记载,前海西岸这块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上,元、明两代曾经有过一座大慈恩寺,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就连皇帝也来此礼佛上香。大约16世纪中叶,该寺院才逐渐荒废,作为明朝廷的供应厂使用。清乾隆时期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了这块宝地,遂以高价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由于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后来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使这座豪宅成为实际上的公主府。嘉庆时期,和珅因罪赐死,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庆郡王永璘。当时永璘只住在这座豪宅的西半部,东半部仍归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固伦和孝公主一家居住。一直到1823年,丰绅殷德和公主相继去世后,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1851年,咸丰皇帝将庆王府赐给其六弟恭亲王奕䜣,此府始称恭王府。在王府、贝勒府扎堆的什刹海,恭王府以其堪比故宫的府邸建制而声名显赫。和珅当初修建的这所府邸,是模仿了故宫的宁寿宫。这座豪宅屋内所有的隔断都是用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打造的,还立有68根金丝楠木大柱。要知道在清朝,金丝楠木是皇帝的专用木材,任何人不得私用。这是“僭越逾制”,也是和珅被嘉庆赐死的罪状之一。

早在1962年,就有专业人士估算这座宅子当时价值高达3000多万,这还不包括从恭王府流散出去的各种文物。在和珅还是恭王府的主人时,他的府邸最深处有一座两层高的藏宝楼(后罩楼),里面有108间房,从外面看,开有上下两层共88个什锦窗(上层44个形状各异),不同的窗户对应不同的宝物。当年嘉庆在此搜集到的金银财宝,价值超过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数倍。更让人惊讶的是,2008年恭王府大规模修缮时,意外发现了藏宝楼有夹壁墙直通藏宝地窖,窖里堆积着无数珍贵奇宝,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光是黄金就有26000两,足见和珅聚敛的财富已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恭王府有“三绝一宝”之说:第一绝是“西洋门”,这是由府邸进入花园(萃锦园)的大门,是一座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这道门并不是和珅建园子时候留下的,而是恭亲王奕䜣改造时建造的。门的额上外刻有“静含太古”4个字,内刻“秀挹恒春”4字,意为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体现了深邃浑厚沉雄苍古的意境,蕴涵着道家的思想理念,也可说是对整个萃锦园艺术风格的概括。这种西洋门当时在北京一共有3个,如今却只有此门流传下来,成为恭王府的一处“绝妙之笔”。

第二绝是“大戏楼”。大戏楼原名“怡神所”,位于邀月台东南,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可以容纳200余人。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为纯木结构,不用一枚铆钉,多年来从未漏过一滴雨,这在北方非常少见。据说,这个戏楼采用的是一种聚音的木料建造,为了保证声音逼真,将戏台底下掏空后放置了若干口大水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不论身处戏楼里的哪个位置,都能清晰真切地听到台上传来的声音。

  第三绝是“福字碑”。这块福字碑本是紫禁城的镇城之宝,上面的字是康熙御笔,是其为庆贺祖母孝庄皇太后所题,而孝庄也因此碑的灵气而成为清朝最长寿的一个皇后。和珅重金贿赂买通看门守卫和太监大总管将其从皇宫中偷运出来,藏于自家假山下的秘云洞中。也是因为此物的尺寸很有讲究,放得进拿不出。就连安放这座福字碑的假山也有机巧,据传闻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这块碑上的“福”字不仅因为康熙留存于世的题字稀少而异常珍贵,更因其巧妙组合的字形令人惊叹,仔细辨识,可以从中读出“多子、多才、多寿、多田”,而田字却不封口,意味着封土无疆,财无止境。

还有一种说法将三绝列为后罩楼、西洋门、大戏楼,而无福字碑。

三绝之外的一宝则是园内的万“福”。整座恭王府宝气不散,据说是因为府内暗藏着1万个“福”字,可谓处处被“福”笼罩。所谓的福就是和珅在设计这座园子的时候,共安排了9999只蝙蝠藏于其间,取谐音“福”。除了前面的蝠池,后面的蝠厅和中间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外,其他蝙蝠都藏身于长廊雕版之中,唯有这第一万个“福”不是蝙蝠,而是康熙御题的“福字碑”。

过去人们常用“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来形容这所宅院。听来不免让人觉得有种历史的沧桑感,却又是再适合不过了。恭王府见证过和珅的风光与败落,见证过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的生活,见证过恭亲王奕䜣的起起落落,更经历了清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更有学者认为恭王府就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凡此种种都体现出恭王府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