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明/摄
十二岁那年,我连小学的毕业典礼都来不及参加,就跟着奶奶和堂姐前往北京探亲。说是探亲,不过是家里老人带着我们这些小孩去北京见见世面。那时候去了很多地方,可唯独没能去一趟圆明园,因为我的堂姐不喜欢。
她总问我:“圆明园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一片废墟吗?”是啊,谁不知道,圆明园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浩劫后变成了一片废墟,从万园之园变成了遗址。可我要看的,偏偏就是那一片废墟。直到我们离开北京,我也终究没能如愿去看一眼圆明园。
胡时芳/摄
很多年后,科技复原了圆明园,看了纪录片才知道,那是多么瑰丽无暇的地方,怎能不让人扼腕心痛。
我想着,无论如何总要去一趟圆明园。可生活太匆忙,总是无法抽身而出。直到今年秋天,父亲提出要去北京探亲,我才赶忙申请了年休假制定了入京行程。这一回,我总算如愿以偿。
真正走进了圆明园,才明白看再多的纪录片、照片都是无用的,只有亲身体验最为真实。坐在电瓶游览车上,讲解词说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但听到那段屈辱的历史,还是忍不住鼻酸眼红。
闫树祥/摄
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那时的惨状令人不忍想象。一百多年过去了,圆明园经过修复保护,才变成了现在这副另有生机的模样。
游览车驶过之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一位打扮靓丽的阿姨正在花海中拍照。我看见阿姨的笑脸,倏地释然了。伤痛虽在,可仍要用心生活,伤痛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圆明园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为了警示后人的地方。
王乾奎/摄
下了游览车,一条金黄色的银杏大道跃于眼前。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枝叶相交,金黄色的扇形树叶漫天飞舞,树下是数不清的游人。人们扬着银杏叶拍照、玩闹,踩着满地的金黄色,风景与人景都美得动人。
圆明园是秋日里最美的打卡点,是游人拍照的最佳场所。
闫立军/摄
西洋楼遗址是不敢错过的,好不容易收回去的眼泪又要夺眶而出。面对这些断壁残垣,文字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的心情,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思绪仿佛和时间一同停留在这里,可我知道,我们总要向前。
圆明园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它不会一味眷恋那个美丽无比的自己,也不会总是沉浸在伤痛中难以自拔。
被焚毁的建筑虽然满目疮痍,可建筑之外,却又蓬勃着无限的生机。不知名水鸟的“一家三口”闯入我的镜头,它们的惬意为圆明园平添了一份安宁。
出了西洋楼遗址,我已经放弃了之前做好的攻略,随着人流漫走。圆明园之大,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哪怕累得挪不动腿,却还是舍不得错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
史世超/摄
秋季是我心中最美的季节,色彩斑斓得像是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而圆明园的秋,美得明艳、美得纯粹,更是让人难忘。美景处处,我已无暇分辨。不记得是走到了哪里,有个小女娃蹲在地上,配合着摄影师的要求做出各种可爱的动作,看得人心都要化了。圆明园一定会成为她童年里最美丽的记忆。
离开圆明园的时候,我万分不舍,只能带回一枚大水法冰箱贴作为留念。
圆明园是一个遗址公园,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
如果再来北京,我一定还会再来圆明园。那就从现在开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优秀稿件。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并标注作者联系方式,请所有投稿者“保证稿件均为原创,且为首发”,谢绝一稿多投。)
[撰稿]
聿 枫
[编辑]
付 怀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