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记者8月19日从扬州大学建工学院获悉,该院组织实施的江都宫数字化复原项目进展顺利——归雁宫、枫林宫、松林宫、回流宫、春江宫、大雷宫、小雷宫等10座宫殿,以及江都门、玄武门、芳林门等宫门,都已用数字化模型呈现。
隋大业元年(605 年),隋炀帝杨广废除扬州总管府,改设江都郡,大兴土木修建江都宫。在其第二次南下扬州时,一座规模巨大的宫殿群——江都宫建成。隋炀帝曾在扬州担任10年总管,登基后又三下扬州,此后扬州成为陪都,江都宫也成为隋炀帝在位期间最后一座居住的宫殿。根据历史记载,公元618年二月,发生江都兵变,“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太上皇(隋炀帝)于江都宫”。经历千年,江都宫实际地址和样貌成为千年之谜,一直是扬州城考古的重要内容,目前,专家仅能从江都兵变相关记载中的隋江都宫的城、城门、殿阁等名称,以及叛军搜索隋炀帝的行进路线等文献资料入手,复原隋江都宫的大致模样。
“自2013年扬州西湖镇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以及大运河申遗成功,隋唐文化日益成为扬州的城市名片,如何重塑扬州的人文地理,丰富扬州隋唐文化硬实力,则是成就‘隋唐文化看扬州’的关键。”谈及复原江都宫的起因,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智忆”科创团队吕小明表示,古建筑的修缮或复原为传统和文化的再认识创造了条件,复原扬州隋唐时期的建筑是挖掘隋唐文化的一个支点,希望通过BIM技术在古城复原项目前期策划的综合运用,更好地推动古城复原项目的后续发展。
江都宫历经风雨,年代久远,现存的有关江都宫的详细记载,仅限于《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的“隋炀帝宫在县北五里……其宫城东偏门曰芳林,又有玄武、玄览诸门,皆宫门也。中有成象殿及流珠堂诸处”等少数文献。 “江都宫建筑保存信息少、史料记载不多,给江都宫的复原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采用历史文献搜集与实地踩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推测出江都宫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占地面积、楼层高度、层数、开间等基本信息。在建模时,参考同时期建筑,合理推测其建筑材质、屋顶构造、门窗花纹、斗拱形状等信息。”团队成员蒋聪介绍,团队自建古建筑记忆体基因库,搜集了大量同时代宫殿资料作为借鉴,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完成了对目标建筑的结构分解和形态推理,应用专业软件进行建模、渲染,并制作了更为直观的视频和动画效果,使得消失千年的江都宫活起来。 “智忆”科创团队以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BIM-CIM工程中心为依托,由工程管理方向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团队成立至今,与江苏润泰、江苏瑞沃等企业开展多项合作,在BIM设计、古城复原、城市规划等领域开展了诸多实践和研究。 “古建筑复原前期策划尤为重要,而 BIM 技术的协调管理、可视化、信息集成等特点,可通过精准建模和参数化重生系统为古建筑复原提供数字化模型。”团队指导老师、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兵表示,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向文旅古镇复原以及沉浸式体验等领域发起冲击,为实现数字化业务向实际工程的快速转化,也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讯员 卢倩 仲敏
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