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屋(日本文史漫笔296会津八一和他在唐招提寺金堂的那首名唱)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记得多年前,每次前往新潟出差,只要经过中国驻新潟总领馆门前,都会看到对面“会津八一纪念馆”的指示牌。时过境迁,曾几何时,当再路过时,发现这座并不算起眼的纪念馆早已悄然搬迁了地址,成为了《新潟日报》大厦里的新“成员”。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会津八一纪念馆,选址定在距离日本海海边步行只有几百米的地方。海风挽抚之下,白色的建筑清新而潇洒,远离市内的热闹和喧嚣,在独特的安静中成为当地人的一处文化休憩站和城市记忆。

会津八一是生于明治时代的新潟文化名人,因为生日是8月1日,名字中的“八一”也由此而来。之所以关注到他,是因为他身上的“文化味”十足。要是找一个时髦的词,可以用“多料文人”来形容。书、歌、教、美是会津八一身上的四个关键字。会津八一广泛吸收古代中国汉字和现代书法,形成了独特的“书道”风格,被称为“独往”的书法家。大学毕业后,他还作为英语教师在早稻田中学执教,一度因大胆泼辣的授课方式而成为人气爆棚的名师。此外,他还以自学方式对东洋美术史颇有研究,并以关于法隆寺法起寺法轮寺的建立年代相关研究获得了文学博士。当然,我个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他作为一名“歌人”。其中,十分具有文化意味的,是他在唐招提寺的一句“名唱”。

对于日本的文化人而言,京都、奈良是永不褪色的文学舞台和灵感来源地,会津八一也不例外。大名鼎鼎的唐招提寺金堂的附近,有一块会津八一的短歌石碑,上面刻着他咏唱唐招提寺金堂的一首短歌。准确地说,只是在唐招提寺完成而已。整个短歌皆由日语平假名构成,读来并不费力,词语朴实而平和,用现代语言翻译的话,大致可为“月光之下,柱影落满地,踏而立之,深思随行而来”。关于其中的意境和味道,我十分赞同会津八一的门生吉野秀雄在《鹿鸣集歌解》中所说的“于情于景俱佳,有着作为一首短歌十足的厚重感”。有朋友说,这其中莫不是有徒弟夸奖老师之嫌?在我看来,它是否真是“真金白银”并不重要,诗歌的妙处难道不在于读者随之而生的代入感,以及自己融进去时的顿悟吗?

短歌背后的心绪,可以从作者的《浑斋随笔》中找到答案。当天,会津八一参拜法隆寺,日暮之际,月光显现。当看到西院伽蓝回廊的圆柱将影子投射在地上时,随口而出咏了这句诗的前半部分。离开法隆寺,返回奈良途中又去了唐招提寺。此时,夜更深,月更明。根据会津八一自己的解说,同一个晚上,同一轮明月,却是在法隆寺偶得灵感,在唐招提寺走向成熟和高潮。更有趣的是,若是结合会津八一在美术方面的修养,他唯独对寺内的圆柱给予这般诗情画意,不排除是源于年轻时对古希腊神殿里的圆柱的文化狂热和遥想。作为始终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我不免生出一种认同,即透过时间和历史,去解读歌人创作前后的心理路程,有时会比鉴赏诗歌本身具有更大的文化魅力和意义。

位于东京新宿区的百年食品老店“新宿中村屋”的创始人相马夫妇和会津八一有着“特别”的交情。前者的长子相马安雄就曾是会津八一在早稻田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但是,相马安雄学习不佳,被会津八一狠狠地批评并干脆利落地给了不及格。相马夫妇不但没有抱怨,反而以此为德,专程拜访会津八一,由此结交。如此做法,一定是敬于会津八一的人格魅力和师德师品。今天,在“中村屋”设计的一款茶具上,还有会津八一的上述短歌,也成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则美谈。(2024年12月18日写于安徽芜湖鑫雅顿酒店7201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