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启东(江苏启东同城一体向上海)

10月26日,随着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开港首箱起吊成功,国家战略性工程——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从蓝图变为现实,江苏省启东市迈出江海联动、向海图强、筑梦深蓝的新步伐。

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

曾一度被称为“神经末梢”的启东,因崇启大桥变通途,而今伴随着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全面竣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还有正在推进之中的南通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建设,水陆空全方位接轨上海的启东,正在跑出融入大上海都市圈的加速度。

一路通,百业兴,要素资源加速汇聚,带动启东主导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

2022年上半年,启东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4.2%,位列南通第一,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完成率列南通第一,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工作受到江苏省政府通报表扬。从主导产业到优势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启东经济发展稳有“压舱石”、进有“动力源”。

不断推动与上海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同时,启东还在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文化交流等领域,跑好对接浦东“第一棒”,加快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

早在2011年,启东便确立“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的战略定位。在启东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南通市副市长、启东市委书记李玲提出,启东要推动接轨上海向更广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建设令人向往的“北上海”。

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有一块景观石,上书“大江之委海之端”几个大字,来自清末民初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对南通江海文化的描述。“委”有江海汇聚之意,水之源为本,水流汇聚处为末,所以“委”也有“尾”的意思。

长江、黄海、东海三水汇聚之地,接轨上海、向海图强的启东,正汇聚起澎湃动力,与长江经济带一同腾飞。

“县域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长三角城市群里,启东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等‘四高城市’方面,蹚出了现实路径、积累了新鲜经验,必将在长三角城市未来发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蓝色引擎”轰鸣,水陆空全方位接轨

经过近两年半奋战,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建设在10月26日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一路走来,每一个脚步都异常明晰: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吕四港作为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的起步港区,成为一片国家战略高地;2020年初,南通市委提出以“大通州湾”思维谋划推进新出海口建设,明确把吕四港作为起步港区;2020年6月,起步港区“2+2”码头开工建设;2021年12月22日,2个10万吨级的通用码头正式启用。

此次开港的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是“大通州湾”首个10万吨的集装码头泊位,江苏全省首个自动化、智能化港区。9月30日,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南通港口集团在南通正式签署协议,三方将组建合资公司,携手运营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配套建设功能完备、高度网络化、技术先进、高效联动的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未来还会实现船舶、集箱和口岸物流信息共享,支撑使其成为全球一流港口。

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认为,启东可以借助打造新出海口,着力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能源和现代物流为支撑、文旅休闲为特色的产业格局,率先突破重特大项目,重点打造50亿级、百亿级大企业,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城市蝶变腾飞注入新动能。

北临黄海,南靠长江,吕四港区位优势突出、建港条件优良。吕四港区深水航道全长53.4千米,通航宽度210米,设计底高程-13.1米(当地理论最低潮面),是南通沿海第一条人工深水航道,满足1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向通航,并兼顾18.5万方LNG船乘潮单向通航。

“相较于长江的所有码头都要两次引航,我们吕四港只要一次沿海引航,同时我们离主航道更近,可使重型机械设备、钢结构等件杂货产品的运输、装卸更加便捷。”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忠祥告诉澎湃新闻,“得益于吕四港先天的地理优势,我们的两个通用码头,开港即繁忙,截至目前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已作业完成船舶70艘次,实现经营收入约6800万元,吞吐量128.48万立方。”

吕四起步港区是南通“建成重要出海门户”的关键工程之一,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正式开港运营,轰鸣的“蓝色引擎”将进一步推动吕四港建设成为以临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海洋渔业为架构的上海北翼临港产业基地。

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全面竣工之前一个月,9月28日,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按照计划,7年后,启东将更好一路向南,通往苏南、通往上海。

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将推动南通高铁纵横成网,未来通苏嘉甬铁路及连接上海、苏南城际的开通将更加强化南通高铁枢纽地位,叠加南通新机场等高能级海港、空港建设,将推动启东公铁水、江海河立体化综合交通功能实现质的跃升。

从区域一体化视角,北沿江高铁将为启东增添直达上海通道和新跨江通道,弥补高铁“向南不通”的缺憾,联动上海、苏南更加通畅便利,有利于深化区域联动,让启东得以在更高平台获享长三角核心区和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的巨大红利。

通州湾新出海口、北沿江高铁、崇启大桥、南通新机场以及其他几条正在规划中的过江通道,从交通基础设施角度来讲,以上海为中心的“湾区”有望超越美国旧金山湾区。启东正昂首迈入高铁畅联时代、大港腾飞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对此的解读是:“围绕核心大城市,在半径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范围内,建成网络化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力量进行配置,都市圈成为日常‘通勤圈’。中心城市及周边的中小城市必然会形成一体化程度最强的都市圈,成为生产要素高效集聚的增长极。而启东,已经站在了风口之上。”

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有“压舱石”、进有“动力源”

“启东接轨上海,当然是交通先行,但更重要的是在战略理念、战略意图上,要跟上海做对接。”在张学良教授看来,交通网络的形成与运营,会产生多类型、多样化的连锁效应,这些效用均会转化为空间效应,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地理,塑造区域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进出货物通过上海口岸周转。与此同时,上海15%的超高层建筑出自南通“铁军”之手,南通还有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近年来,启东转型升级持续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8.1:48.5:43.4调整优化为2021年的6.6:48.8:44.6。工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中国制造 2025 启东实施计划”深入推进,大国重器“希望 6 号”浮式生产平台启航,“天鲲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产业层次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在江苏、在启东密集叠加,城市群、都市圈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形态,释放出巨大发展动能。

启东积极主动承接上海功能外溢,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协作,推进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突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主抓手,保持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指引,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江海高质量产业带。

海工及重装备作为启东主导产业之一,以海工船舶工业园为依托,利用上海丰富的科教资源,以自主可控为核心,强化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的攻坚突破,做优做强海洋油气钻井装备产业、海洋特种船舶制造产业、海洋能源及重装备产业。

海工园区制造了众多“大国重器”

海工园位于长江入海口北侧,园区利用沿江18.8公里岸线,入驻有中远海运海工、中集太平洋、振华重工、寰宇东方等2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300亿元。

“船厂造船,我们造箱,互为上下游,合在一起就是集装箱船。”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启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军认为,船舶海工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每个企业做好自己专长的那个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炼”出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近两年来,乘着海外贸易风生水起,寰宇东方产值连年翻番,2021年应税销售突破100亿元,成为启东首家工业“百亿级”企业。

另外一个主导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对接张江全球医药研发中心及国外优势资源,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构建集研发创新、绿色生产、综合服务、健康管理等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链。

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精密机械作为启东两大优势产业,正着力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智能升级和制造模式转变,突出柔性生产与精益管理,加大现代工艺技术和设计理念应用,推动产品高端化、品牌化、多元化,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托伦斯精密机械2004年创建于上海,厂址在上海浦东张江,是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加工行业的小巨人,专业生产半导体及医疗仪器等设备。受不断扩张的成本压力,2017年,托伦斯项目投资方数次来启东考察,并整理了全国各地对半导体产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多轮研究、比较,从海选到精选,最终花落启东经济开发区。

作为新启东人的托伦斯半导体设备启东有限公司营运副总李昌哲告诉澎湃新闻,“现在看到启东城市的建设速度和规划,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浦东。而现在的启东拥有当年浦东所不具备的港口条件、空间腹地、产业基础、江海资源,可以这么说,当下是上海与启东‘双向奔赴’的最佳时机,也是上海产业、资本、人才、技术要素资源‘走出去’的最佳目的地选项。”

托伦斯半导体设备启东工厂

在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在对沪合作产业目录上,形成区域产业链协同配套契合点,在更广领域、从更深层次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成创新,不断催生成长行业和前沿产业,逐渐成为启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8月12日,李玲在启东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总结说:“坚持接轨上海不停步,咬定高质量产业项目‘双百’目标,全力突破项目招引, 全速推进项目建设,全面提标项目服务,让经济发展稳有‘压舱石’、进有‘动力源’。”

从“上海北”到“北上海”,向江向海向未来

9月27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上海市与周边八个城市的“大合唱”,“坚持多节点、组团式发展,促进功能和空间有机融合,尊重各城市的独立性和特色,通过共拉长板、共享优势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崇启大桥

张学良教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从四个维度建言启东——

从产业分工上,启东可以建立新型飞地、反向飞地开展沪启产学研合作,可以考虑在上海的浦东建立生命健康科学研究院,甚至把一些研究的资源、工作的岗位设到浦东,发挥人才的柔性作用,推动形成“上海孵化、启东转化”科技创新格局。

从城市功能上,启东要积极实现与上海的功能区划联动,在承接上海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疏解中下好先手棋,率先布局、有的放矢,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共同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从公共服务上,启东要注重医疗卫生与上海“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同享”,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推进上海都市游与启东江海风情游双向互动。

从文化交流上,推进区域文化融合发展,对于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是推动沪启深度融合发展的巨大力量。

今年6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54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排名,启东再居榜首。PM2.5年均值26.3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85%,双双位列全省第一。

(园林城市 摄于启东城区)

这份“福利”,既有大自然的慷慨赠予,更来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启东实践。截至目前,启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3.57%。即便在城区,也栖息着上千只野生鹭鸶。“惊飞远映碧山去”的诗情画意,成了城里的寻常风景。

目前,启东正在着力打造重点文旅产业板块群。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去年获评江苏省美丽海湾,当前正积极招引文旅头部企业、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独具江海风韵的旅游胜地。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长三角高端商务、休闲、文旅等业态集聚的魅力“蓝湾”,形成与圆陀角业态互补、交相辉映的全域旅游重点板块。启隆镇围绕“策应崇明生态岛、环沪旅游新地标”,打造生态江心绿洲。

……

(江海文化景观大道·郁金香花海 摄于启东圆陀角)

加速融入大上海都市圈的启东,正日渐成为上海的一部分。昔日的“上海北”,转身为“北上海”。

从“上海北”到“北上海”,字面上只是顺序的调整,实际上折射的是战略思维的转变。“上海北”是一个地理方位,就像那条隔开两地的大江,让双方显得疏离。而“北上海”的定位,则将自己主动纳入上海大都市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与融通,大江就从隔阂变为连接双方的纽带。

从启东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看向南方,前面的绿地上,“跑好第一棒、奋进新征程”十个红底黄色大字分外显眼。

这是接轨浦东、接轨上海、接轨世界的坚定决心。

顺着这十个字的方向继续往南,就是上海。

启东心甘情愿为上海打开一扇北向的大门,因为这扇门,既是在帮助上海,更是在帮助启东、帮助南通,向江向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