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秀青 青岛报道
青岛贝雕工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利用天然的贝壳,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结合螺钿镶嵌工艺,调、贴、拼、接、粘、画并用,制成各类工艺品,走进了国家重要场馆,还作为代表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的公务礼品参与到对外文化交流中。近年来,青岛贝雕行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通过新题材的贝雕产品开拓新市场,提供贝雕产品定制化服务,螺钿与皮革、陶瓷等材料结合打造新产业链等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60载青岛贝雕传承技艺创新发展
据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60年代之前,青岛还没有贝雕工艺品,市面上销售的贝壳产品都是将贝壳简单的堆砌粘贴在一起或把贝壳粘贴在实用性器物上用作装饰,做工简单,缺乏艺术性。
1960年,当时的青岛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现为青岛工艺美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人员,开始研发贝雕项目,利用天然的鲍鱼壳、珍珠母贝、夜光螺等几十种贝壳,依势取形,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试制成以中国画传统构图浮雕形式组拼的山水、花鸟等内容的画屏,这种新鲜画种一经问世引起很大的轰动。1962年,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专门成立青岛贝雕工艺品厂(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前身),在全国率先规模化生产贝雕工艺产品。
贝雕工艺品制作复杂,大致分创意构思、设计图样、切割雕刻、粘贴、钻孔、打磨这几个步骤,有的还需要上色,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贝雕师傅先在转动的砂轮打磨机上对原始的贝壳进行打磨,再根据设计图,由贝壳雕刻机辅助完成贝片切割,这一步最为关键,全凭贝雕师傅多年练就的手感。栈桥由近及远粗细不等的栏杆、松树细长的松针,镂空的牡丹花、线条流畅的飞鸟,经贝雕师傅之手,无一不栩栩如生。大型贝雕产品需多位工艺技师耗费上千公斤螺壳、历时几年才能制作完成。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贝雕的灵魂是创意,而最核心的在于手工制作。贝雕制作其实是手工艺人的二次艺术创作,是再创新。”贝雕上色的工艺就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以红龙鱼贝雕为例,现在的红龙鱼颜色远非最初设计出的颜色,工艺师对上色的工艺进行创新,反复研究、试验,历时五年才调试出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一种红色,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更有质感、活灵活现。一个红龙鱼贝雕,制作过程工序繁多,用工量大,贝雕制作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贝雕工艺品厂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1982年,在全国贝雕行业评比中,青岛贝雕名列第二;1985年,在全国贝雕行业评比中,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创制的高浮雕大型贝雕画《文成公主入藏图》和螺钿平贴装饰壁画《傣族之春》等作品,获得总分第一,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银杯奖”;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贝雕产品荣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全国旅游产品“天马”金奖。青岛贝雕曾先后指定为北京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中南海会议厅、首都机场、中央军委大厦、济南国际机场、青岛火车站等重要场馆创制大型贝雕作品,多次承制代表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对外文化交流的高级礼品;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成为重要的创汇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受国内时尚画等工艺形式的冲击,贝雕技艺未能及时创新,开始进入衰退期,国内外市场严重萎缩,出口订单为零。2001年开始青岛贝雕厂对关键项目进行整改,注重捕捉消费市场的信息反馈,通过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措施,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
在文化强国新时代背景下,如今的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及其所拥有的“青岛贝雕”品牌,正以全新的姿态继续讲述着青岛贝雕的故事。目前青岛贝雕人才济济,贝雕创制队伍实力雄厚。青岛贝雕艺术馆收藏了贝雕画屏、座屏、摆件、挂件等七大系列千余件大师精品,堪称贝雕艺术的“百花园”。
纵观青岛贝雕60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水、花鸟题材,到七八十年代的传统仕女形象,从九十年代的大型立体古建筑题材,到现在的都市风光、时尚文创以及个性化定制题材,青岛贝雕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加快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步伐,发掘、顺应、引导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与时俱进,成为青岛一张无法替代的城市名片。
顺应个性化消费需求,贝雕也能柔性化定制生产
青岛“臻艺贝雕”的前身即青岛市芬兰贝雕工艺品厂,是原青岛贝雕工艺品厂职工王秀兰于1999年创办的。王秀兰从事贝雕行业五十多年,是青岛贝雕第一代工艺师,她擅长利用贝壳的自然色,因材施艺制成各种贝雕立体摆件、贝雕看盘及贝雕挂画,在青岛小有名气。
刘武是福建人,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在青的求学经历让他对青岛有特殊的感情。刘武说,“还记得大学第一个假期从青岛返回老家,别人可能带的都是当地的美食特产,我却带了一行李箱贝壳回去,那时自己就特别喜欢贝壳。”
毕业后刘武一直在创业,偶然的契机了解到青岛市芬兰贝雕工艺品厂遇到一些经营上的问题,自己便有意收购过来,想在传承这项工艺的基础上,推动行业有一些新的发展。2020年,青岛市芬兰贝雕工艺品厂重组为青岛臻艺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刘武担任公司董事长。
刘武是个贝雕行业的门外汉,但是凭着对贝雕行业的热爱,他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万祥家中拜访,学习贝雕的相关知识。苏万祥从事贝雕工艺品设计、制作五十余载,其作品构思新颖、意境深远、时代感强,设计中多采用具体与抽象、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现已八十多岁的苏万祥出任臻艺贝雕终身设计师,为臻艺贝雕创作传统典雅风格的设计图稿,目前公司已有上百种图案样式。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刘武发现传统的贝雕图案式样固然精美,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传统审美难以难以引起90后、00后年轻人的共鸣。为继承跟创新贝雕工艺,让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贝雕产品,一方面,他探索贝雕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将福建省省花水仙花与贝雕结合,创造出立体的水仙花贝雕摆件,由王秀兰的关门弟子王军伟和王洪霞进行设计制作。清新的水仙花贝雕摆件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打开了南方市场。另一方面,刘武也在不断探索贝雕邮票、贝雕摆件、贝雕首饰等年轻人可能会喜欢的单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批量生产。
此外,刘武联系青岛部分高校的艺术学院,意在大学开展贝雕产品创新创意大赛,推动文化创意赋能产业,搭建产业链平台,让年轻人设计他们喜欢的贝雕图案,经选拔后投入生产,满足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目前,这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螺钿与皮革、陶瓷等材料结合打造新产业链
据锦贝传说总经理陈茂强介绍,螺钿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它起源于商周时期,至唐宋工艺成熟,明清技术达到高峰。宋朝之前的螺钿工艺被称为“硬螺钿”,制作相对简单,贝壳中的珍珠层无法完全发挥其绚丽色彩;自宋朝后,螺钿就逐渐变薄,延展性、柔韧性增强,发展至明朝螺片花纹已薄如蝉翼——“软螺钿”就此诞生。
在进入螺钿工艺品行业之前,陈茂强是国企的员工,十几年来从事的都是机械自动化方面的工作,进入螺钿行业,是因为偶然的契机。陈茂强的爱人是忠实的螺钿工艺爱好者,起初她只是加工一些简单的贝壳饰品售卖,在销售的过程中发现市面上对螺钿饰品的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便有了建厂生产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9年陈茂强夫妇创办了青岛锦尚嘉贝工艺品有限公司,之后的几年间,他们在西海岸新区设立生产基地小批量生产首饰盒,并入驻天猫商城、亚马逊、京东等线上平台,迅速成为线上知名店铺。与此同时,他们到扬州、平遥、阳江等地学习螺钿工艺中打磨、上漆的技术,在生产中反复试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陈茂强从小受黄岛辛安剪纸文化的熏陶,便将剪纸的图案与螺钿相结合,设计出更具传统文化、更符合国人审美的螺钿式样,如牡丹花开、荷花仙鹤、中秋月圆等,目前有上百种图案样式。
锦贝传说坚持螺钿工艺的原始流程,螺钿工艺品由匠人手工制作完成,经历打磨、喷漆、裁花、镶嵌、贴花、上漆、抛光等十九道工序,小型的首饰盒历时三十天才能完成,体积大的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螺钿工艺品以新西兰鲍鱼壳、澳大利亚白鲍、渤海湾鲍鱼壳为原料,也有部分使用夜光螺和珍珠母贝。工人将贝壳剥离为不足一毫米的贝片,根据设计手稿把贝片裁切成纤细的图案,再将贝片一点点嵌帖于木胎上,拼合成完整的画面,最后再反复打磨,整个过程中要上七八遍漆。
据了解,制作螺钿的贝壳原料十几万元一吨,手工裁切的贝片薄且脆,容易破碎,导致大量贝壳原料被浪费。经过工艺改良,目前机械切割大大提高了贝壳的利用率,产能是以前的十倍以上,最大程度保证了贝片的完整度,最薄的仅0.06毫米。
陈茂强说,虽然店铺在线上卖首饰盒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首饰盒适用范围远没有家居用品广泛,不能为大众所熟知。为让更多人了解、使用螺钿产品,2019年,锦贝传说成立设计部研发新品,将螺钿与皮革、陶瓷、纺织、金属、亚克力等材料结合,由首饰盒转向设计家居实用产品,如茶具、包、果盘、收纳盒、首饰、DIY的材料包等,开辟出新的生产线投入生产。下一步,锦贝传说将计划与胶州作等非遗合作推出高端首饰盒,同时,设计出更多家居产品,通过联名产品、新媒体主播带货等形式,拓宽线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