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时快捷(记者手记再见)

新华社西安11月25日电 题:记者手记:再见,59路!

新华社记者陈晨、孙正好

24日晚10时30分许,送完最后一名乘客,驾驶员李少飞开着陕西省咸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59路公交车,稳稳地驶入场站,停靠、熄火。

至此,这条已经运营了62年,连接西安和咸阳两市主城区,见证两地快速发展的公交线路,暂停运营。两地间的交通,由纵横交错的路网、高效便捷的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承担。

西起咸阳西郊,东至西安城西,一条公交线,曾牵起两座城。

西安与咸阳,同为关中平原上的千年古都,主城区之间仅20公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59路是连接两地唯一的城际公交线路。1962年,当时还被称作“远郊公交”的59路开行,道路两旁,麦田、小溪风景如画,鸟语、蝉鸣声声入耳。

20世纪80年代初,行驶在咸阳与西安之间的59路公交车。(咸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供图)

“以前,在西安和咸阳之间跑一回,还像是出了趟远门。”59路老驾驶员许东说,改革开放后,西安意味着商机,咸阳生意人大多去那里进货,“车上挤满了背着蛇皮麻袋的人”。

这条线路,曾撑起咸阳公交系统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在咸阳,59路是最先使用天然气的公交车、首条空调线路,曾普遍采用双层车型……老职工的言谈中,一个个“第一”脱口而出。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59路驶入了一段“时光隧道”:1995年,它行驶的道路不远处,西安至宝鸡高速公路开行。飞驰的轿车与徐徐前行的公交同框,自此成为一景;新世纪之初,“西咸一体化”被正式提出,许多人开始跨城上班,59路迎来“一周七天,没有低峰”的黄金期;交通基建提速、快速干道通车,越来越多公交线路开行,59路有了同行者;而随着私家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出行选择更加多元。

交通方式的变迁,映衬出两座城市携手发展的图景。

“透过59路的车窗,眼见着两边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企业、社区越来越多,霓虹闪烁,一路繁华。”常坐这趟车的西安市民张莎感慨地说。

2023年9月,通往咸阳主城区的西安地铁一号线三期通车,两地间往来更为便捷。如今,4条地铁、百余条公交线路穿行于西安与咸阳之间,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快速发展,已让两座城市的主城区连成一片。

快速发展中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两座城市日益融为一体:“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被明确写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等“七个一体化”蹄疾步稳,两市抱团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势头更加明显。

“双城生活”更是寻常:每天早晚高峰,快速干道车流滚滚,地铁车厢一座难求;300余项公共服务事项可跨区域通办,一体化发展成果可感可及。统计显示,近20万人因“生活在此城、工作在彼城”每日往返于西安与咸阳之间,两座城市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越来越完善的西安——咸阳交通网络。(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供图)

不再是“唯一”,昔日风光无两的59路渐渐呈现疲态。停运前,这条线路的乘客日渐稀少,有时全程跑下来还拉不到10个人。

但出行已更为便捷。在西安工作的咸阳市民张乐说,现在坐地铁仅需30多分钟就能从西安市中心到达咸阳城区,两地间有数十条互联互通道路,还有上百条不同线路的公交车可以选择,“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非常方便。”

“暂停运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咸阳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子江说,公司计划将车辆和工作人员调整到其他线路,继续为群众服务。

专程前来告别的咸阳市民殷中秋,特意撕下一张纸质票据,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我专门来坐一次。今天没有目的地,只想看看城市的新样貌。”

咸阳市民殷中秋专程前来与59路公交车告别。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谢谢您!”向驾驶员挥手道别时,她眼神里有不舍,脸上带着微笑。

再见,59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