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真岩(历史名人穿越的沧桑古道)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深秋的某一天,阳江县的莲塘驿迎来了一位陌生的旅客,他心情并不好,作诗叹“无衣念行役”,还把自己比作“幽客”。

这名“幽客”就是明朝大戏曲家汤显祖。数个月前,他向皇帝上书抨击朝政,惹得龙颜大怒,被发配到今广东湛江徐闻任小吏。

其实,汤显祖发配徐闻的时间并不长,来回均途经阳江。但文学界有一个重要观点,没有这次的岭南之行便没有经典巨著《牡丹亭》。阳江或许给了他很多灵感,至少让他印象深刻,留下了6首有关阳江诗作。莲塘驿应最让他“着迷”,两入其诗,其中一首还以莲塘驿为题。

因为独特的位置,历史上,像汤显祖一样历代官员、行旅从广州往来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走陆路必经阳江县或阳春县。四府即今广东茂名、湛江、广西北海钦州一带以及海南省,驿道则是两阳地区沟通广州和这些地区的核心通道。

汤显祖画像。来源:国家图书馆

汤显祖与阳江“东大门”古驿道

汤显祖谪贬徐闻,是从恩平进入阳江的,路过恩平驿和阳江的莲塘驿两个驿站。这条驿道至少在宋代已打通,是阳江县的“东大门”:连接古粤西地区到广州南面核心通道,也因汤显祖而更知名。

《恩平县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建立起了一条起于阳江经恩平、新兴,止于肇庆的从南至北驿道。这条驿道与汤显祖经恩平进入阳江驿道一致,汤显祖谪贬徐闻也路过了恩平驿,该驿建立宋开宝中(972年前后),道光《恩平县志》记载,位于该县东二里。

驿站,是古代设置在驿道之间,为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的人员或者官员来往途中提供换马、休息、食宿的场所。汤显祖还在莲塘驿歇息了至少一晚。其诗《阳江道中》写道:“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参星列庭户,素月沾檐隙。促织犹在野,无衣念行役……惟余千里心,闲房眷幽客。”闲房眷幽客,当指在房间休息或住宿,参星、素月、促织则都是夜晚的意象。

莲塘驿直到明初洪武年间才建成。修建时间有两说,一说洪武元年即1368年,一说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许多文化学者认同后者,因为洪武元年中才平定岭南,不可能这么快修建。

莲塘驿城遗址。

那么,明朝为何在恩平与阳江之间设莲塘驿?学界有一个共识是:恩平直达阳江县130里,古代旅客以马或步行为主,路途遥远,在两地中间建驿站供旅客歇息也在情理之中。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恩平驿到莲塘驿的驿道长约70里,莲塘驿到阳江县城60里。

因为是连通粤西、海南和广州重要通道,莲塘驿地位越来越重要,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防“贼”,保护交通,将驿站升级为驿城。城南有大片荷塘,盛产莲藕,莲塘驿因此而得名,新建城也称之为莲塘驿城。

莲塘驿城除陆路驿道通阳江县城,水路也可达。莲塘驿城在今阳东区合山镇莲塘村,靠近那龙河,驿城开东西两门,西门靠河。明代时那龙河通航,根据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至少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驿城附近设有莲塘新渡。当时自阳江县附近的“步头场”(该渡口位置不详,有观点说在现在的城西漠阳江畔,也有说在埠场镇)有船可直达莲塘新渡,“乘潮一夜可至”。

至清代,莲塘驿城仍然是交通要塞。尽管清雍正四年(1726)莲塘驿裁撤,但驿城还一直作为军事营地延用,还曾设把总一员,兵三十名。

宋元时期阳江古驿道与外地连接情况。翻拍自《中国南粤古驿道学术文集》

西汉或有通外地官道 宋代已打通两条通道

古驿道,其实属于官道,除因汤显祖而更知名的东路古驿道外,阳江通向外地的官道或早在汉代已建成。阳江市文化学者陈计会研究认为,西汉建立高凉县时或已开辟通往合浦郡的官道,以及通往周边郡县的通道。

西汉时阳江地区隶属高凉县,高凉县又属合浦郡,合浦郡治在今天合浦县。合浦有海上贸易港口,王元林《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在论证汉合浦为何成为始发港时说:“徐闻县居雷州半岛南端,为西汉合浦郡治,东北行从陆海皆可达番禺,而此上沿廉江、鉴江、漠阳江可达交趾刺史部治所苍梧(今广东封开,一说广西苍梧)。”当时航海受制于技术,大多沿岸行,所以徐闻通往番禺和苍梧都要经过阳江。

早期,阳江陆路交通也并不发达,很长时间官宦、行旅应走水陆兼程,从阳春北上到端州、番禺,唐朝时阳春应设有相当驿站性质的驿馆。

陈计会研究发现,唐代文人房千里贬端州(今肇庆),曾居住在春州治病,后又任高州刺史,往来高州都经过此道。房千里治病曾住在阳春仙署馆,后又迁往溪亭居住。仙署馆是驿馆,溪亭是驿亭。房千里在《投荒杂录》之《房千里》有载:“春州南门外有仙署馆,馆中有卢公亭。房千里贬官,寻医于斯州,太守馆之于是。……后累月,徒居溪亭。”

到宋代,阳江应已打通两条通道。据《广东公路交通史》考证,宋代广州通雷州经阳江有两条路,一条是由广州走水路至恩州(治在阳江县),然后走陆路经春州(今阳春)、潘州(今高州)到雷州;另一条是由广州走水路到新州(今新兴),然后走陆路到春州,经潘州转雷州。

前者在阳江境内位于南面,呈东西走向,明代的汤显祖走的应该就是这条通道,后者在阳春境内呈南北走向。

此时,阳江县和阳春县都应设有驿站。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投荒录》云:“恩州滨海,最为蒸湿,当海南五郡泛海之路。凡自广至春、高、潘等七州,旧置传舍……”春,即今阳春,七州包含恩州;传舍,供行人休息的房舍,相当于驿站。

周敦颐曾在北宋熙宁二年初一游阳春春湾通真岩镇,在岩壁上留有题名(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关于阳春这条驿道,暂未发现有宋代记载的具体路线资料。不过,北宋文学家、理学家、“程朱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或曾途经此道。周敦颐曾任广东转运判官兼提刑官,巡视春州(今阳春)、恩州(今阳江),还在游历了阳春崆峒岩后,写下了七律《按部至春州》:“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

宋时,阳江县应有三个驿站。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宋代在今织篢镇设有驿站“大圩站”,在县西七十里虔儒都。民国《阳江志》记载,宋代阳江城还有使华馆,在城东门外百余步,宋绍圣四年(1097),知州丁琏建。恩平驿于972年左右建成,在开宝九年(976),恩平并入阳江县,直到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才复建恩平县。

明清阳江驿道示意图。翻拍自《中国国家人文地理》编委会编《阳江》

明代驿道更完善

以四大驿站为核心构筑起陆上通道

明代驿道应承自宋元,但从现存史料来看,更为完善。除莲塘驿,阳江县还有三大驿站:乐安驿、太平驿、西平驿,四者均为马驿,以此为核心构筑起东联恩平、西接电白、北通新兴县的陆上古驿道。

明代驿站分为水驿、马驿、水马驿等。顾名思义,水驿以船为交通工具,水路为主;马驿则以马等为主要交通工具,陆路为主;水马驿则是两者兼有之。

四大驿站中,乐安驿最为特别,虽在阳江县境内,位于今江城区双捷镇新屋村,当时却属阳春县。道光二年《阳江县志》记载,隆庆五年(1571)阳春县和阳江县的知县联合建成驿城。

太平驿应在宋代大圩站修建。明洪武元年(1368)在大圩站设太平驿站,洪武十二年(1379)迁到今织篢镇太平村,还建有驿城。西平驿一般说法在今江城区白沙街道白沙村,即阳江县城西外,另说在城东,后移到城北外。

今阳西知名景点七贤书院就在曾经的太平驿城内。阳西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乐安驿和太平驿均建有驿城,应和莲塘驿建驿城一样,保护交通和通信。

驿道中还有更小单位为“铺”,和驿站一样用于传递公文和信件,但无食宿等功能。阳春境内驿铺较少,明万历十六年(1588)《阳春县志》记载仅8铺,阳江县驿铺则是阳春的数倍,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有43铺。

至清代雍正时期,四大驿站基本撤销或废弃,但驿道线路与明代仍大致相似,其中阳江县每铺一般十里至三十里,阳春县境内每铺距离大多在三十里及以上。

从两县密布的驿铺和铺与铺之间的距离,或从侧面说明,阳江县曾长期作为南恩州政治中心,经济发达,人口也多于阳春,综合民国《阳江志》和《阳春县志》数据,明代每个时期阳江县人口数至少在阳春县2倍以上,最高超过8倍:其中,明洪武二十四年,阳江县53059人,阳春县只有22158人;嘉靖十一年,阳江县26641人,阳春仅3244人;万历十年,阳江县31688人,阳春县8809人。

明清很长时间里,两阳地区南路东西走向的驿道重要性或已远远超过阳春。除汤显祖外,明代官员或文学家,往来南粤都曾经南路东西走向的驿道,还住在莲塘驿。

陈计会研究发现,比汤显祖更早的明代文学家欧阳铎在嘉靖年间任广东提学副使时,往来南粤各地频繁,常住莲塘驿,留下两首有关莲塘驿的诗,其中有一首怀念明朝进士、监察御史黄国用的诗,黄国用曾于嘉靖三年谪贬任莲塘驿丞。另被《广东通志》称之为“岭南巨儒”的海南人钟芳是海南人,来间也常在莲塘驿住宿,并在驿馆上题壁,留有《过莲塘》一诗,记录了阳江地区遭乱颇多、民生多艰的情形。

明清通向外地的四条主要通道与今阳江境内的主干道高度重叠。

明清通向外地的四条主要通道与今阳江境内的主干道高度重叠。

继承与发展

明清四条通道与今干道高度重叠

仔细研究明清古驿道的走向会发现,与外地相连的四条陆路通道,与今阳江境内的几条高速和国道高度吻合。

明清时阳江水运发达,不过与外地沟通通道却以陆地为主,当时有四条陆路通道通向外地,除阳江东路莲塘驿与恩平之间一条通道外,北面有一条,西面有两条。

北面通向外地的必经陆路通道主要是黄泥湾到新兴县,然后经水路到肇庆府、广州。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北到肇庆府,经漠阳江到黄泥湾即今春湾镇登陆,行经到今云浮市新兴县天堂镇直达河头,然后乘船抵肇庆。

西面则有两条通高州、雷州、廉州府等陆路通道,阳江县和阳春县各一条。其中阳江县以驿道为主,出印山铺(应在今阳西县新圩或儒洞镇,临近靠电白县)后可达电白县。阳春县的相对特别,先水路,然后登陆分两条线进入今茂名境内。

上述《阳春县志》记载,一者经潭水河取道八甲圩(在今天八甲镇)登陆后经罗黄岭分水入电白;二者经双滘河取道双滘圩(在今双滘镇)登陆,经春茂界石灰岭入茂名境。

这四条古道在今得到继承和发展。研究今阳江市地图会发现,阳江的几条公路通道——汕湛高速、沈海高速、国道325等所经过的地区,与四条古驿道高度重合。其中,阳西县有关单位早在2019年3月启动过阳西境内古驿道路线排查,查明的经程村镇、织篢镇、新墟镇、儒洞镇东西穿行驿道,与现国道325阳西段路线大体吻合。

曾经的莲塘驿城遗址仍在,其所在的莲塘村仍处于阳江东路的交通要道中。从阳江市区东行到恩平、江门、广州等地,如果不走沈海高速,则经广南线即“国道325”必从莲塘村旁而过。广南线最早从莲塘村北绕过,后改建到村南,不过北面道路仍通行,现为合广路,可达合山镇中心,莲塘城遗址被夹在两条道路中间。

官道亦艰险

清官员离境走6天,今1个多小时

明清驿道通畅,还为改善交通情况,广东大修道路阳,阳江也不例外。《广东公路交通史》考证:“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阳江县修斜岭路,险就平,人们称便;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阳江县修王公岭路,行者称便。”

然而,道路仍艰险。陈计会考证,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官员郑梁曾路过两阳,用诗记录了通过境内驿道的全过程,从电白进入阳江,再到阳春出境,竟然用了6天。

郑梁(1637~1713)是清浙江慈溪人,1700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广东高州知府,著有《寒村诗文集》三十四卷,该文集中十余首诗的标题清晰体现了行程:

《初三日电白抵鱼垌》《初四日自鱼垌抵太平》《初五日自太平抵那旦》《初六日自那旦抵阳春》《初七日自阳春至黄泥湾》《初八自黄泥湾至河头》。

从诗中看,作者是白天赶路,晚上住宿。鱼垌今阳西县儒垌镇;那旦在明清两代都是驿铺,是进入阳春第一站;黄泥湾即今阳春市春湾镇,明清有驿铺那乌铺;河头在今云浮新兴河头镇。春湾到河头就是明清甚至到民国时期,阳春通往肇庆、广州核心通道。

作者路过阳江时正好遇雨,从电白到河头用6天,即使不下雨,预计也需四五天,亦见驿道之艰辛。一首诗中将旅途比作“役苦”,还有“图一宿安行李,那管低檐与破床”的感慨。官道如此,乡间小道更不可比。

其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两阳地区陆路交通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阳春县公路有128公里,阳江县有213.6公里,而几年后随着抗战到来,毁路阻敌,公路交通又中断。

新中国成立后两阳地区才真正迎来公路大建设,到2021年底,阳江市公路总里程10812.6公里,位居全省第10名,其中国省道共1131.7公里,有国道234线、国道325线、省道278线等多条干线公路穿境而过。

铁路也从无到有,建成通车总里程308.3公里,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的广湛高铁阳江段全长111.7公里,届时全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铁”。

郑梁长达六天的漫漫“风雨兼程”,早已成为往事,而今开车走高速一个多小时可穿越全境,乘坐动车自阳江到广州南站也仅一个小时左右。

阳西双鱼城附近海防古道遗址。

今存海防古道

正迈向乡村文化旅游“大道”

阳江古驿道中还有一种特殊用途的古道——海防古道,其中阳西县的双鱼城海防古道是目前阳江市唯一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的遗址。

这条古道属于明清两代驿道的一部分。明万历《广东通志》记载,阳江县驿道西南路驿铺从东到西南依次包含北津、南津、麻梨、丰头、白水、马村(今阳西县溪头镇)、白石、合冈、寿长,未注明是否到双鱼城。不过清代的阳江县志均明确记载,合冈、寿长可到双鱼城,且均既属邮递也是塘铺。塘是军邮之一,主要用于军事通信传输,也就是说驿道军民两用。

用作军事应与明代阳江的两大海防卫所城池有关:海朗所、双鱼所城,两者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均临海。到中后期又在漠阳江出海口附近建有北津城,三者护卫着阳江的海防安全。当时阳江城设有阳江所,沿海还有众多烽火台、炮台。

通过设有众多驿铺构成的驿道,将几大城池连接起来,形成了畅通的交通网络。明嘉靖后期到万历初期,阳江在双鱼城附近发生多次较大的抗倭战斗(详见:海防古城风雨沧桑六百年,抗倭勇士血洒疆场英名存|阳江历史文化行),该驿道发挥了巨大作用。到清代,海朗所、双鱼所和北津城相继撤销和废弃,但仍可通驿到阳江县城。

海朗还有一条通往外地新宁县(今江门台山市)、新会的陆路通道,这条通道应也有军事用途。明代新宁县有新宁所,与阳江的海朗所均隶属广海卫,广海卫则在新会城南。嘉靖二十四年(1545)《新宁县志》记载了这条陆路通道,自海朗所城出发到新宁县城南有270里,然后自新宁县城西出发208里到新会县治。

嘉靖二十四年(1545)《新宁县志》记载明代阳江海朗到今江门台山市和新会市的陆路通道

万历《广东通志》记载的阳江县东南路驿道自海朗到新宁界有驿铺5个,从西到东分别是海朗、花村、表竹、那笃、那峰,或应属于上述《新宁县志》记载陆路通道的西段,清代的阳江县志也有该驿道记载,属驿递和塘铺,即军民两用,从海朗经那峰铺到新宁界有50里。

阳西县人民政府网文章《海防古道:独特的线性文化遗产》还记载了阳西境内古驿道保存和建设情况。2019年3月,阳西有关单位排查阳西境内古驿道路线,南段驿道连接溪头镇、上洋镇、沙扒镇等沿海乡镇,在南粤古驿道中,是一段离海最近的山地型古驿道,军事海防的意图十分明显。其中,阳西县上洋镇双鱼城至溪头镇马村等4段路线驿道仍保留古代的石路基础,宽约1.1米,越过尖峰岭直奔马村而去,总长约16公里。

2019年12月,阳西县启动了古驿道示范段(上洋至溪头)相关保护修复工作,该示范段全长约36.65公里。该路段上还新发现烽火台遗存2处,其中“阳江市阳西县双鱼城海防古道烟墩岭烽火台遗址”于2021年初,被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近些年来,阳西县依托双鱼古城的海防文化,以及马村渔港等的海港特色,构筑打造“阳西双鱼城乡村文化游”文旅路线,如今已入选第二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史海探轶

太平驿轶事

明代差点成了阳江县治地

太平驿站,位于今阳西县织篢镇太平村。宋代在织篢设大圩站,朱元璋建明后在此设立太平驿站,后才迁移到今太平村,嘉靖四十五年(1566)筑驿城。

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阳江海防迎来大挑战,沿海一带战斗频繁,阳江县城遭遇重大威胁,尤其是1571年,闽人林道乾、诸良宝、许恩、郑大汉等流窜至阳江,占领了北津、海陵,接着倭寇袭击了阳江、电白一带,沿海乡村惨遭荼毒。接着,200余名倭寇自阳江县双鱼登岸,后攻陷电白城,肇庆府丞郭文通率师赴援,驻兵阳江,遇倭于红花根(应在今阳西县上红花艮、下红花根一带),兵败。总兵张元勋与倭战于儒洞、电白之间。是役,把总娄龙、麦胜等37人死难。当时,阳江知县王仲、府丞郭文通曾建议迁县城往太平驿,不过未被批准通过。

接着1574年,又在今阳西县双鱼城至儒洞一带发生一场更大的抗倭战事,共擒斩倭寇812名,但该战把总葛子明等十余人战死沙场。

为抗倭牺牲勇士,当地人于万历三年(1575)在太平驿城修建了忠勇祠,得到了阳江、电白两地人的祭奠。后祠堂废弃,到清乾隆年间建七贤书院,又复建忠勇祠于其后。

该书院至今保存较好,分前、后二院,前院为奉祀唐宋时发配岭南的李德裕、赵鼎、胡诠、苏轼、苏辙、秦观等七贤,后院为忠勇祠。阳西县博物馆也位于该书院。如今,七贤书院已升级为国家AAA级景区。

西平驿址

不在城西,而在城东后移城北

陈计会考证,西平驿不应在江城区白沙街道白沙村,最早在城东,前身是宋代的使华馆,在东门外百余步,后移到城北外。

康熙二十七年(1688)《阳江县志》卷一古迹考载:“旧西平驿,在东门外,后移置北门外三十步,久废,地为民居。”

民国《阳江志》记载更为具体,卷十一引《肇庆志》:“废使华馆,在东门外百余步。绍圣四年(1097),知州丁琏建。元天历间(1328—1330),知州张允明重修,改在城站。明洪武元年(1368),改西平驿。后徙于县东,旧址今为民居。”

明代阳江县城在漠阳江、河堤路以东,与今天阳江市主城区界西面位置相近,而白沙村在今阳江市区河堤路西面八九公里。

为何取名西平驿?暂未查到相应记载。不过,应与阳江地曾设置有西平县有关。《旧唐书》卷二十一载,“高州,隋高凉郡。旧治高凉县,后改为西平县。贞观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民国《阳江志》认为:“贞观二十三年,析三县置恩州,改西平曰阳江,此阳江之名所自始也。”三县即西平、齐安、杜陵。该志还载,旧西平县在阳江县西北,“即今虔儒都白沙墟地”。

注:

本文参考了阳江文化学者关于驿道的研究成果。

1.陈计会:《漠阳驿道沧桑》《十里莲塘分夜雨》《西平驿钩沉》《乐安驿城春秋》《风雨苍黄太平城》

2.2019年37期《阳江文史》陈宝德《阳江市古驿道小考》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黄韬炜

【统筹】陈步上

【采写】黄林 陈步上

【图片】陈步上(署名除外)

【作者】 黄林;陈步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