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波尔多庄园(50多家待售中国人波尔多酒庄投资潮落)

记者 徐菲远 华夏酒报

十多年来,中国投资者一直在抢购波尔多葡萄酒庄园。他们梦想着在法国过着优雅的生活,向中国卖酒赚大钱。现在,许多人已经放弃或想要退出。

国内的资本管制、亚洲对葡萄酒需求的减弱,以及对经营法国酒庄成本的低估,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曾经热情高涨的中国买家退出。

2009年,拉图拉甘酒庄(Chateau Latour Laguens)成为首批被中国企业收购的波尔多酒庄之一。该公司相信,酒庄的葡萄酒将在中国国内市场带来可观的红利。

拉图拉甘酒庄将被拍卖(法新社图片)

龙海投资集团的继承人、庄主程海燕起初对这座中世纪建筑充满想法——一个品酒室、一家精品店、豪华客房。如今,拉图拉甘酒庄将被拍卖,因为它的湿度越来越高,已经变成了蝙蝠的栖息地,不含葡萄树的起价仅为15万欧元。

其他多家中国人拥有的酒庄最近也纷纷易主。

今年5月,法国当局没收了中国大亨、海昌集团创始人曲乃杰在波尔多收购的九座酒庄,此前,他被判犯有贪污罪。

2022年,被冠以“金兔”“御兔”“大羚羊”和“藏羚羊”等名称的酒庄从波尔多地图上消失了。这4家酒庄之前由酒庄所有者香港SGV Wines掌门人唐志强(Chi Keung Tong)命名,这让波尔多人非常愤怒。在卖回给法国投资者后,又恢复了它们原来的法语名称。

佳士得酒庄部(Vineyards-Bordeaux)葡萄园专家、中国区负责人李莉娟解释说,许多其他酒庄也在低价出售。她表示,中国政府对资本实施严格管控,对已经因波尔多葡萄酒生产过剩而受损的市场造成了打击。

“中国人不能再投资海外了,因为他们的钱被困在国内。”李莉娟说,目前,约有50座波尔多酒庄待售。

香港投资者郭炎(Peter Kwok)在贝勒丰酒庄(Chateau Bellefont-Belcier)的花园里(法新社图片)

贝勒丰酒庄是香港商人郭炎购买的7个波尔多酒庄之一,在其他中国投资者放弃之际,他仍在坚持投资。

其他失望的业主正在等待市场回暖,这样他们就可以抛售自己的酒庄。买家如此稀少,以至于一些酒庄的售价还不到购买价的一半。

错误的预期也破坏了中国梦。

“一些投资者接受了法国的生活艺术。”李莉娟说,“他们买下一栋漂亮的建筑,比香港或上海的公寓便宜得多。但他们没有考虑地产的财务稳定性,也没有考虑未来的投资。”

据一家帮助买家购买法国农村房产的公司Safer Locale称,一些中国投资者更习惯于国内的家族式经营,他们低估了经营一家大型法国酒庄的成本,并高估了在中国已经拥挤不堪的国内市场销售成本高昂的葡萄酒的可能性。

法国BNP Paribas银行农业综合企业部的总负责人Benoit Lechenault猜测:“他们的经营模式是购买低端酒庄,希望以低于5欧元的价格生产葡萄酒,并通过自己的分销网络以每瓶20欧元、40欧元甚至100欧元的价格销售,从而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

虽然这种策略在过去可能对一些人有用,但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根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数据,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国内葡萄酒消费量大幅下降,仅在2023年就下降了1/4。

Chapelains酒庄庄主张荣(音)站在酒窖门口(法新社图片)

此外,法国还经常遭遇冰雹和暴雨等气候灾害,这些因素削弱了投资者的热情,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开始赚钱。

“欧洲人世代继承,中国投资者考虑的是5年的周期,之后卖出是很正常的。”香港金融家Hugo Tian说。

李莉娟表示认同,并指出,“不同的商业文化”和“永无止境的管理变化”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术经理表示,他在四年的时间里只见过他的前老板一次,并称自己曾遭遇“对葡萄种植周期不切实际的管理要求”。

然而,一些主要的中国投资者将留在这里。

中国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2016年购买并斥资数百万美元改造了萨尔斯城堡酒庄(Château de Sours)。

香港商人郭炎的眼光更长远,他重组了七个曾经闲置的酒庄的葡萄园和建筑,其中包括一家圣埃美隆列级酒庄。

张荣(音)也在坚持经营着她2014年买下的莎普兰斯酒庄(Château des Chapelains)。她的一名员工表示,她最初被波尔多吸引,是为了给她在中国甘肃的家族酒庄寻找葡萄品种。她拥有的48公顷葡萄园可生产30万瓶不同系列的葡萄酒,其中一些还获了奖。这位中国新庄主忠实地遵循前主人的经营方式,也留住了以前的葡萄酒客户和餐馆。“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因为形势从未如此艰难。” 张荣坦言道。

福栖酒庄(Château Fauchey)庄主田宏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口味将更加精致,需要寻找天然或有机葡萄酒,而不是追随名牌葡萄酒。

“几年后就会有新的中国投资者到来。”他预测,“他们会更理性、更务实。”(资料来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