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安徽明光三库三化三链接 构建立体式社会救助新格局)

社会救助工作是纾民困、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近年来,安徽省明光市着力推进覆盖全面、精准高效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构建“三库三化三链接”的立体式服务类社会救助新模式,突出了动态监测、供需匹配、服务精准、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供需精准匹配、资源高效利用、流程标准规范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保障了低收入困难群体能够获得精准、持续、动态的救助服务,有效提升了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稳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三库”建设,夯实立体式服务基础

建设服务需求库。依托滁州市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对三万余名低收入困难人口进行线上监测,实时收集低收入困难人口在照护、医疗、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实现自动预警并及时纳入服务需求库。线下依托网格化管理,发挥铁脚板作用,2024年主动发现并收集低收入困难人口665人的需求,实现需求监测的广泛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村(社区)调查需求线索,乡镇(街道)核实需求,市级统筹政策,形成需求信息从发现到处理的快速高效响应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监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建库,实现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需求的全面识别、精准分类和及时入库。

建设服务供给库。引入社工组织和慈善机构等专业组织,为服务类社会救助储备专业力量。通过党建引领、社区实践活动等方式发动爱心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体提供情感、物质和服务支持。依托“救急难”互助社,引导和协调低收入困难群体组成互助小组,按需搭配,互帮互助。政府、专业组织、志愿者和低收入困难人员自身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整合,提升了服务供给库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目前,明光市在库服务人员达到29777人,可实现5类服务内容。

建设退出监测库。根据服务需求方实际情况,建立服务需求变更和服务退出监测机制。当服务对象提出服务需求变更时,及时调整服务内容。通过数据监控与定期回访,持续跟踪退出对象的服务需求状况,发现新问题及时介入。退出监测库确保救助对象即使退出服务救助体系,仍能获得长期跟踪与必要的支持,防止服务突然中断而重新陷入困境。2024年以来,明光市满足服务退出的对象共计2260人,持续监测对象29777人。

加强“三化”建设,创新立体式服务模式

坚持常态化服务,持续保障必要需求。依托“情满江淮 共享小康”项目,2021年明光市开展“人在暖途”困境家庭急难救助服务,为自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提供常态化访视和照料服务达到1080人次,切实帮助困难家庭改善生活状况。开展常态化需求摸底排查,及时纳入服务需求库,确保无延迟服务。

强化梯度化服务,精准匹配服务资源。在分类服务的基础上,精准核实专业组织和志愿者的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3033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能力动态评估。根据低收入困难人口的服务需求水平差异,按梯度精准匹配“低、中、高”不同层次的服务,并根据服务需求期限差异,划分长短期服务,合理分配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等服务供给力量。通过服务供给梯度化,实现了服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精准投放。

创新开展集中化服务,优化资源配置与效率。鼓励高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采取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率达到67.82%。针对“先心病”等特殊疾病,与慈善组织联合开展“心动亭城”等项目,提前排查需求,邀请医疗机构为100余名重点风险人员开展集中筛查,组织25名符合治疗特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切实减轻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提高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三链接”建设,提高立体化服务质效

供给与需求精准链接,合理分配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服务”为依托的“望闻问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作用,精准识别低收入困难人员服务需求,按需购买社工组织服务,结合服务退出机制、服务梯度化供给模式,实现服务需求库和服务供给库的精准链接,提升服务资源供给效率。

政府部门深度链接,切实提升服务效率。民政、人社、教育、医保、住建、残联、卫健、工会等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加强线上信息链接机制,实现数据共享113.73万条,有效强化低收入困难人口服务需求监测。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民政、医保、人社等部门为民服务大厅,设立规范的社会救助办理窗口,建立低收入困难人员救助申请“绿色通道”。加强市直部门联动,实现“一方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低收入困难人员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规范性、高效性,极大地畅通人民群众获得服务类社会救助通道。

监督与服务有机链接,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推进照料服务协议全覆盖制度,照料服务人需要签订照料服务协议,按协议提供服务。乡镇街道全面建立探视巡访制度,督促指导照料服务人落实服务责任。通过电话回访、主动上门等方式不定期对接受服务的低收入困难人口开展满意度调查,汇总低收入困难人员提出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及时掌握服务效果,改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水平。(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