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玉泉山,自三国时普晋禅师结茅淸修,历六朝至隋智者大师以深得帝王之信仰,复有关帝之冥护,于是创建道场于山前,额曰玉泉寺。自尔以后,代有高僧;至唐有大通禅师,宗风丕振,名闻寰宇。其后颇有废兴,延至明清,日益陵夷。而逊淸末年,有祖印法师尙能维持门庭,不失旧观。
近年自白义和尙回寺后,则内部日渐多事矣。初以互争方丈,祸起萧墙。白义以一时感情所动,极力主张空云老和尙接充方丈。空云因系清溪关帝宫住持,势难兼顾,遂由其徒孙慧明代理。讵爲时不久,卽与白义交恶,适尔时县长陈秉政偏信白义,竟由县府委任白义师兄圆妙爲玉泉方丈。
寺僧初以此举动紊乱法派,群起反对,但慑于陈县长之权威,仍听圆妙暂充方丈。陈县长卸篆后,寺僧群起与圆妙白义爲难,结果共推佛燀接充方丈。而白义等明争暗斗,迄不能决。嗣后慧明永净等次第被人以会匪共等罪名控之第九区专员公署,其后事虽得白,但其内部之情感则倍见决裂矣。因永净慧明等疑此举卽系出于本寺僧人之含射,杯弓蛇影,互相疑惧。以上所述爲此次内鬨之原因也。
旧年十月,藏经楼住持印成与白义因田产涉讼,久不能决。旋印成以徒孙演缘被白义殴伤,提起刑讼,正审讯期间寺僧列举白义种种罪条,公议开除其僧籍,复因而引起讼案,现尙未了;此该内部之纠纷也。又旧岁夏,宜昌国民日报社论评玉泉僧衆甚爲不堪;其弦外之音,并有破坏该寺旧规之意。影响所及,官绅方面极爲不满于该僧衆;提倡兴学,改造玉泉等种种声浪,时有所闻。
该寺僧众暗中探索,亦疑此祸系起自狮虫,且认事非小可,必将由此引起重大之劫难。盖因汉宜通车后,玉泉不复能如以前之闭关自守矣。倘僧俗共起破坏之心,内外夹攻,则轩然大波不难遽起于俄顷,绝灭之祸卽在目前也。以此之故,该寺初由白义与慧明等局部之争,演而爲全体僧衆与白义起激烈之争斗矣。由此愈演愈烈,前途殊不堪问善后之方,惟有改常住爲十方,请他方大德,护法长者,重振祖规,宣扬教义。
不法者一律驱遂,眞修者留爲供养,有能者任以要职。庶几保寺产爲佛产,使老有养而小有教;改寺僧爲佛徒,俾旣自利而复利他。则佛日重光,指月可待:乱极思治。否去泰来,谅亦应有之趋势也。
大意如下:当阳玉泉山,自三国时普晋禅师结茅清修,历经六朝至隋智者大师,因深得帝王信仰,又有关帝冥护,于是在山前创建道场,题额为玉泉寺。自此之后,代有高僧;至唐代有大通禅师,宗风大振,名闻天下。其后历经兴废,至明清时期,逐渐衰落。而清末年间,有祖印法师尚能维持寺院,不失旧日风貌。
近年来,自白义和尚回寺后,寺内日渐多事。起初因互争方丈之位,祸起萧墙。白义一时冲动,极力主张由空云老和尚接任方丈。但空云因同时担任清溪关帝宫住持,难以兼顾,便由其徒孙慧明代理。然而不久之后,慧明与白义关系恶化。恰逢此时,县长陈秉政偏信白义,竟由县府委任白义的师兄圆妙为玉泉方丈。
寺僧初觉此举扰乱法派,群起反对,但畏惧陈县长的权威,只好暂让圆妙充任方丈。陈县长离职后,寺僧群起与圆妙、白义为难,最终共推佛燀接任方丈。然而白义等人明争暗斗,始终未能决出胜负。此后,慧明、永净等人相继被人以会匪、共党等罪名控告至第九区专员公署。虽然后来事情得以澄清,但寺内僧众之间的情感却因此更加破裂。永净、慧明等人怀疑此举出自本寺僧人之诬陷,整日杯弓蛇影,互相猜疑。以上所述为此次内讧的远因。
去年十月,藏经楼住持印成与白义因田产问题发生争执,久拖不决。后来印成因徒孙演缘被白义殴打,提起刑事诉讼。在审讯期间,寺僧列举了白义的种种罪状,公议开除其僧籍,并因此引发新的讼案,至今尚未了结。这是寺内的又一起纠纷。另外,去年夏天,宜昌国民日报发表社论,对玉泉僧众多有批评,弦外之音甚至有破坏该寺旧规之意。此举影响甚广,官绅方面对僧众极为不满,纷纷提出提产兴学、改造玉泉等主张。
僧众暗中探查,也怀疑此祸起自内部某人,且认为事态严重,恐将引发重大劫难。因为汉宜通车后,玉泉寺已无法再如以前般闭关自守。如果僧俗各界共同起心破坏,内外夹攻,那么轩然大波将瞬间爆发,灭顶之灾即在眼前。因此,寺内由最初的白义与慧明等人的局部之争,逐渐演变为全体僧众与白义之间的激烈争斗。事态愈演愈烈,前途堪忧。为善后计,唯有改常住为十方丛林,邀请他方大德、护法长者前来重振祖规、宣扬教义。
对于不法之徒一律驱逐出境;对于真心修行者则留作供养;对于有能力者则委以重任。如此方能保全寺产作为佛产;使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将寺僧改为佛徒;既自利又利他。如此则佛光重照、指日可待;乱极思治、否去泰来;这应是理所当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