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寺(华林路上华林寺)

来源:访古游记

华林路上华林寺

朗读丨谭茹文

它号称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它没有香火,不供佛像,更无僧人,只余千年古刹本身;它未使用一颗钉子,却能牢牢固定,挨过千年……它就是位于福州市区屏山南麓华林路上的华林寺。

宋乾德二年(964年),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拆卸闽王宫殿,利用所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成华林寺前身“越山吉祥禅院”。此时福州尚属吴越国,而未入北宋,故华林寺大殿亦可视为五代十国末期之建筑。

“越山吉祥禅院”图记(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宋代福州宗教盛行,越山吉祥禅院在众多的寺院中素负盛名。明正统九年(1444年),明英宗朱祁镇御赐“华林寺”匾额,“越山吉祥禅院”遂更名并沿用至今。

华林寺匾额(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华林寺大殿是现存的五代十国时期八座木构建筑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年分高于它的木构建筑不超过十座。华林寺虽几经兴废,但最为雄伟、最具风格的大殿得以保存,这也是历史对它的偏爱。

华林寺大殿深广的出檐和用材硕大的斗拱。(来源:访古游记)

华林寺大殿建造手法十分特殊。大殿是一座四柱三开间的殿堂,单檐九脊顶,大殿平面近方形,抬梁式架构,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大殿规模不大,但中间的当心间(特指古代建筑物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宽度却达6.5米,加大当心间尺度,得以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间,是宋元后南方殿堂的特征。华林寺大殿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迄今保存完好。

华林寺大殿构图比例分析。(来源:王贵祥《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面与立面比例规律》)

华林寺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在建筑物的柱子与屋顶之间形成过渡,这样就能够支撑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审美上达到协调统一。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体现出构件古朴硕大、做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足见彼时工匠们在空间设计、造型、工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华林寺大殿深广的出檐和用材硕大的斗拱。(来源:访古游记)

华林寺的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别具一格,很多手法是没有记载的孤例,并带有显著闽越地方特色。例如,华林寺大殿的大柱全为梭形柱,即柱子形状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径小,中间直径大,在梭柱上面装饰有肥硕的月梁,呈圆形断面,与北方近似方形的断面完全不同。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展现了闽地拙朴直率、古风犹存的地方建筑特色。

大量使用的斗拱和驼峰。(来源:访古游记)

12世纪,日本名僧俊乘坊重源专程渡船来宋,参观了福建各地寺庙的建筑手法和风格,并将福建的能工巧匠带回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的建筑式样,很多细节与华林寺建筑十分相似,华林寺大殿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佐证。

日本“大佛样”(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华林路上熙熙攘攘,华大街道人声鼎沸;华林寺,却退守成为繁华街道旁安静的背景,是隔着这座千年古刹的另一个世界。

来源:福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