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古城(滦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原创 近儒山人 近儒山人的绘画世界

滦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文章/绘画:赵以松

今天的人们,称呼滦州全称,应该是“河北唐山滦州”。但一百年前还不是这样。在滦州千年的历史中,有九百年的时间应该写在唐山的前面。比如清末就这样称呼 “直隶滦州唐山镇”,即唐山镇归滦州管辖。

一个开埠不到150年的城市,由于其迅速崛起,取代了滦州的地域统领地位。但若干年后,人们开始寻根求源时,才发现古老的滦州,仍然站在那里,支撑着唐山的文化底蕴。滦州的皮影、评剧等等,更成为了唐山流行文化。年轻的唐山,反而更加衬托古老滦州的优雅。

这个支撑了唐山文化底蕴的滦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暴力征服,造成了文明巨大的破坏。但这种观点,在远离中原的北方似乎并不适用。在华北,大唐大宋的文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光芒四射。相反在滦河一带,正是契丹的崛起,才有了滦州的诞生。(也正是由于李嗣源对契丹的防御,也间接促生了“唐山”这山名的产生。)

契丹的起源流传着白马王子与青牛少女的传说。到了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契丹青年耶律阿保机担负起领兵打仗的重任。他出兵室韦、女真、蓟北、代北,攻必克,战必胜。

辽天赞二年(公元923年),已成为契丹辽国皇帝的耶律阿保机设立滦州永安军,以俘户建立滦州,这便是“滦州城”的来历。滦州城初建之时,呈舟船之形,元宝之势,气势恢弘。

到了元明清时期,滦州城邑早已初具规模。下图为明清时期的滦州古城。清乾隆皇帝曾写下“揽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的诗句。

到了清朝末年,使得滦州名声大噪的,便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滦州革命”。

下图为清末民初的滦州老城全图。我们将此图放大分解,并跟着滦州老城地图,一起追寻历史。

在滦州四关中,东关是大路通街,且有码头商家云集。北关更是商业中心。西关有“美以美会”,颇有势力。

我们先放大地图左上角,从老城的西北部分说起:

最西北是滦州红十字会和私立卍字学校,然后是滦州警察所、警务一分局。后营房胡同南,有城隍庙,滦州地方法院,滦州邮局。与文庙相对的是官学胡同。滦州文庙即孔庙,在城内后营坊,是模仿曲阜孔庙格局而建,庄严肃穆,“文武百官至此下马”。

1911年12月29日晚,滦州革命领袖白雅雨、凌钱、崔氏姊妹等共和会志士闯入滦州警察所,说服所长张注东投身革命,后任军政府警务部长,并带他们去“永七盐务局”(永平府七州县盐务局)收缴了第一笔军费。

下图为老城东北角。东大街中部为滦州电报局。

滦州起义通电全国,照会列强,以及分别致电南京政府、内阁袁世凯、天津咨议局、议和代表伍廷芳、各国驻华公使领事,以及王金铭施从云致电兄长等各项内外施政纲领重要文电,都是由电报局顾局长从这里一一发出。

滦州州衙,后来的直隶滦县公署,现城关东街原县政府大院。民国时期的著名的杨三姐告状事件,曾发生于此。

1911年12月29日晚,白雅雨、凌械等共和会员说服了滦州知州朱佑葆投身革命。12月31日正式起兵,在此挂起“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牌匾,照壁上大书孙中山手订同盟会纲领。

下图是老城西南角,西大街西头是“美以美会”,是1844年-1939年在美国北方的卫斯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从清末到民国,教会在中国举办了14所大学,其中美以美会就举办了两所。其南侧是私立勤俭小学和福音堂。

福音堂位于滦州西街路南胡同西侧。滦州起义前,各界民众代表会议在福音堂举行。起义军“宣布革命宗旨”,“众皆赞成”。富绅张某带头捐资助晌(后任政府财政部长)。

下图为老城东南角,南大街拐进玉石井胡同,绕过关帝庙,通向南关。

南关,已属农区,城内南门拐过小南门,一过护城河,尽为民居,附近又有百余亩苗圃,幽静无扰。

老滦州城北部,是著名的滦师。原直隶第三师范学堂。该学堂于1911年建成,当年启用。秋季适逢新军集中滦州举行“永平秋操”,即成为新军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团)标本部及一、二两营驻地,随之成为滦州起义的策源地。

整个老滦州城,位于滦河以西,现滦州古城的南部。

而如今的滦州古城,是2010年新建的明清风格建筑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滦州古城东西长约1250米,南北宽约900米,总规划用地2000亩,核心旅游区888亩,是一座集文化、旅游、商业、会务、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北方人文古城。滦州古城复原历史古迹:古城门、杨三姐告状的老县衙、钟鼓楼、接官亭、古戏台、风雨桥、滦州阁、和园、绣楼等建筑,修建绕城“青龙河”。

滦州古城以中国北方汉文化为主导,复原上河图不夜盛景,全面打造美食一条街、古玩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玉器一条街、客栈一条街及游客接待中心、五星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