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鹅仙洞(视觉漳州鹅仙洞老友记)

“白衣仙子”风度翩翩 杨水英 摄

白鹇在树上小憩 李林 摄

在鹅仙洞,吴金兴和白鹇每日做伴。游斐渊 摄

闲暇时,吴金兴与同事观看白鹇美图 游斐渊 摄

吴金兴准备当天投喂的食材 李林 摄

四五只白鹇悠闲地“用餐” 李林 摄

白鹇习惯了吴金兴的喂料 游斐渊 摄

白鹇一跃而起,与吴金兴会面。游斐渊 摄

吴金兴用特殊的语调喊山,等待白鹇现身。游斐渊 摄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省内最大的南亚热带雨林 游斐渊 摄

在南靖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鹅仙洞管理站,吴金兴正在为他的“老友”——白鹇拍摄照片。游斐渊 摄

鹅仙洞,不是洞,雨林、峭壁、云海成就它“小西双版纳”的美誉;鹅仙洞确有“仙”,古寺与古道记载着“仙人托梦”的传说,被誉为“白衣仙子”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栖居林中,更是惹人流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初秋午后,驱车前往位于南靖县金山镇的鹅仙洞,不仅是为赏美景、寻“仙子”,也为访“老友”。

一走进虎伯寮鹅仙洞管理站大门,所有人都放轻了脚步。四五只白鹇,正悠闲地“用餐”。坐在石阶上的吴金兴,不时地向它们撒上一把玉米粒,然后静静地陪着。“老吴?”“来啦!”他没挪动,只笑着招手示意。周围的白鹇见了生人,并没有急着逃离的意思。毕竟,有老吴这个十几年的“老友”在场,它们显得很放松。

“今天有两三对‘夫妻’来这里。”65岁的吴金兴指着身边的几只白鹇,像是在介绍自己的闺女和女婿。仔细打量这些拖家带口来“蹭饭”的白鹇,不禁感叹“白衣仙子”“银鸡”这些雅号,果然贴切。如同穿着高级定制的礼服,雄性白鹇头上的羽冠及下体为深沉的蓝黑色。上体和两翅为纯度极高的白色,但在白色之中又暗藏玄机。从后颈部或背部开始,分布着如3D打印般质感的V字形黑色纹路。羽冠长而厚密地披于头后,颇有些摇滚乐队主唱的气质。脸部裸露且呈鲜艳的赤红色,一看就是爱“抛头露脸”的角色。而雌性白鹇的颜值则相对低调,上体一般为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也为褐色,风头一时间都被“老公”抢去。

“就是因为漂亮,以前很多人会偷捕它们呐!”1993年就来此工作的吴金兴,对白鹇的境遇体会很深。“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都还没有保护意识,山里经常能找到捕鸟的工具,白鹇被当做普通鸟禽在市场上售卖。”老吴摇摇头,“多可惜。”白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人们慢慢意识到,它们的美丽需要每个人的守护。

作为福建省首批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靖县拥有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靖土楼国家森林公园两张国家级生态名片。鹅仙洞,作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片之一,有福建面积最大、原生性最强的南亚热带雨林,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基因库,也是各种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家园。近年来,南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逐年改善。鹅仙洞成为野生白鹇的自然生态繁育“基地”,数量逐年增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吴跟白鹇之间的感情,也在十几年的光景中持续酝酿。“最初喂它们玉米吃,纯属偶然。没想到,很合它们胃口,一来二去便习惯了我这里的‘食堂’。”老吴为它们提供一早一晚的餐食服务,来去则全凭自由。只要老吴站在约定的老地方,往山里的方向喊几声,就有白鹇慢悠悠地现身。甚至这些平日里“傲娇”的“仙子”们,会早早地在原地等候。“我们就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有时候我在办公室泡茶,它们还会好奇地飞到桌子上来凑热闹。”每次的老友约会,白鹇到场的数量全看心情,最多的一次有二十几只飞来聚会,竟都不顾及野生保护动物的“偶像包袱”了。

对于“白衣仙子”的美,李白曾在《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中炽热地表达过对白鹇的喜爱,“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为了与白鹇为伴,大诗人竟愿化为山野之人。

鹅仙洞的老吴,显然不会写诗,也不擅长抒情。但他说,“白鹇不是我一个人的,它们属于大自然,但我愿意陪着它们,做它们永远的朋友!”

日头西沉,整座山的呼吸都跟着慢下来。静得只能听见虫鸣。雨林中,有一群翩翩“仙子”或许正彼此互道晚安,盘算着第二天的“约会”。⊙本报记者张旭

责任编辑:饶超毅

来源:漳州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