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古观(读懂广州·粤韵丨五仙古观访仙踪 五羊传说瑞气盈)

读懂广州第一四四期

古老而又现代的广州,流传着五羊的传说:相传2800多年前的西周周夷王时期,有五位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五只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人,祝愿广州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守护着这片土地。五羊传说是岭南地区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口头文学。千年之前,广州人就建造了五仙观祭祀五仙,这座城市也以羊城、穗城之名闻于世。

五羊传说看似是神话故事,虚无缥缈,但却是对历史现实的映照,既反映了古代某些史实,又是一种文化积淀,蕴含着南北民族融合和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五仙观有“广州祖庙”之美誉。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史实 融入美丽传说

五仙观被誉“广州祖庙”“五羊”元素遍全城

从解放路右转进入惠福西路,走上两三百米,就到了五仙观。它被誉为“广州祖庙”,承载着羊城起源的传说。身处高楼林立之间的五仙观,乍一看并不起眼。不过,在数百乃至上千年前,这里曾是广州的人文高地,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还在明清时期两度入选“羊城八景”。越秀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廖雪芹说,五仙观因五羊传说而建,历史上的五仙观规模宏大,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房等,如今仅存头门、后殿和东西斋房部分旧建筑,头门“五仙古观”四个大字,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所题。

生活在广州,“五仙”“五羊”元素随处可见。除了古老的五仙观,越秀公园里有一座五羊石像。五羊姿态各异,自落成之日起就成为广州城市的标志。位于珠江畔海珠广场西侧的广州华侨博物馆所在地,在清代曾有“五仙门”,与“五羊”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广州地铁标志也像一对羊角,既体现了羊城的特征,也蕴含了美好寓意。

神奇之“羊”:或由“黄狗取稻”演化而来

追溯历史就会发现,我国养羊的历史十分悠久,传说伏羲氏就开始教民众饲养家畜,但包括广州在内的岭南地区并不盛产羊,即使到了清初,两广地区依然少羊,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那么,为何羊偏偏成了传说的主角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猪和羊都是人类早期驯化的家禽,不过,广州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选择了携带羊而不是猪。因为羊行动快、繁殖力强、适应力也强,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这便给广州带来了羊的传说。另一种更为有趣的说法则认为,五羊传说中的“羊”,其原型可能是岭南人非常喜爱的狗。

在岭南的百越诸族中,不少部落以狗为图腾。早期生活在雷州一带的百越部落更是将狗视为“守护神”和“吉祥物”,雕刻石像加以供奉,俗称“雷州石狗”。至今当地人还喜欢昵称小孩为“昵狗”“狗生”等。因此,岭南地区流传着不少关于狗的神话传说。其中,“黄狗送稻”便是其中之一,大意是很久以前,一只黄狗在天上的仙田里打滚,身上沾了稻穗,返回后,将谷穗带给了人间。

以“五仙送穗”为题材创作的画作。

“黄狗取稻”又是如何变成“五羊取稻”的呢?有一种说法与楚越文化的交融息息相关。古代楚人主要生活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今岭南大部分地区属楚地。随着楚人与越人交往的日益频繁,岭南的“黄狗送稻”故事逐渐传到了岭北楚地。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狗”变成了“羊”,“黄”变成了“五”,于是岭南版的“黄狗取稻”也就演变成了楚版的“五羊取稻”。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后,楚人开始大规模南迁至今珠三角一带。当时,这里还是大片水域,陆地濒海临河,当地人以捕捞、渔猎为生。楚人移民至此后,开荒种稻,向当地越人传授种稻的经验。就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五羊取稻”在广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演变成后来的五羊传说。虽然这也只是五羊传说的一个版本,但何尝不是秦汉前后岭南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生动写照?

神秘之“五”:多种说法折射古人“重五”

五羊传说成为广州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羊为何以“五”为限?让人遐想,引人深思。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许多细节已难以追寻,但众多解读中,五部落之说让人耳目一新。民族学家徐松石认为,远古时期,岭南生活着五个部落,分别穿五色服饰。这五个部落的代表到广州进贡粮食,后来被神化为“五羊”“五仙”衔禾穗至广州。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生活着众多民族,俗称百越族,后来聚合成五个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部落。其中,白色部落规模最大,又称白佬、白僚。学者何浩深说,粤语之所以叫“白话”,或与白色越人部落有关。黄衣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平南至珠江三角洲一带。徐松石在《泰族僮族粤族考》中说,汉朝的“广信”、三国的“广州”都是根据古黄族土音而来。黑衣部落主要生活在广西合浦、玉林和桂林一带。今天的壮族就有一支以黑衣为美的黑衣壮。红衣部落曾遍布岭南,后来多移民至东南亚,如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服饰中还有“红衣”服饰。今天两广地区带有宁、零、灵、凌等字的地名,可能是古越人红衣部落的居住地。花衣部落后裔主要生活在今云南省东部。可以想象一下,远古时期的岭南大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里生活着五个身着不同颜色服饰的部落,各自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有一天,这五个部落的代表带着丰收的喜悦来到广州。当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城头时,化身为五仙,骑着五只口衔禾穗的仙羊,为广州带来了吉祥和丰收,这样的传说多么浪漫。

五部落之说不仅富有神话色彩,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此外,有“五”源于五行之说,也有纪念南越国五君王之说,学界难有定论,但都是古代中国“强五”观念的体现。在古代中国,人们特别重视“五”这个数字,五方、五行、五更、五香、五帝、五色、五德……不仅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还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代表着一种完美与和谐。五羊传说中的“五”,正是这种文化观念的缩影。

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副馆长陈秋霞说,五羊传说不只是一则神话,它更是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地区人民生活画面以及思想情感的多重投射,置于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可看到历史记忆在传说表述中被意象化、复杂化的过程,而其内核依然被真实的历史所包裹。广州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副馆长吴石坚也说,五羊传说是对古代南北民族融合与广州建城史的生动描述。

五仙观旧影(“坡山仙境”)。

唐宋时期·五羊变五仙 广州称羊城

五羊传说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晋人的《广州记》。彼时的故事中没有仙,亦没有神,仅有被视为祥瑞象征的“羊”与“谷”。通常来说,传说在书面记录之前就已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特定区域内流传,因此五羊传说可能在晋代以前就已在民间流传。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五羊传说中逐渐出现了仙人情节,唐宋时期传说主角完成了由“五羊”到“五仙”的转化。

道教文化添“仙人” 唐宋诗词见“羊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道家文化流行,修道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而此时的广州安宁和平,特别是晋代滕修主政广州时,此地丰盛康乐,滕修也深受百姓爱戴,史称“修宿有威惠,为岭表所伏”。在广州出土的晋代古砖上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的字样。当时,整个家族、整个村子的村民在“太公”(族长、村长)带领下,离开中原,长途跋涉南下广州的情形并不少见。道士炼丹家葛洪便是这一时期南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医药,儒道双修,在广州结识了南海太守鲍靓,一见如故。葛洪与鲍靓的女儿鲍姑结为夫妇,在广州修行与行医,将炼丹修道与治病救人熔为一炉。

五仙观内的“仙人拇迹”。(资料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摄

广州人对道教文化的认知逐渐加深,修炼成仙成了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在这一背景下,原本朴素的五羊传说开始植入“仙人”情节,成了“五仙乘羊赠穗”。南北朝时期的沈怀远曾为南朝宋官员,也信奉道教,在广州任职后,撰写《南越志》,备受推崇。在他的笔下,五羊传说也有了一股“仙气”,“昔有五仙牵五色羊至此”之句,是迄今为止首次以“五仙”对应“五羊”的史志记载。此时,五羊传说既成了当时道教文化盛行的写照,也成了中原文化南下的历史缩影。

唐宋时期,道教文化更为盛行,五羊传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对这一充满美好祝愿的城市起源之说颇具认同感,广州的羊城之名也从诸多城名中脱颖而出,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别名。

唐宋时期,诗文、笔记、杂史中屡见“五羊城”“羊城”的记载。唐开元年间,刘巨鳞任南海太守,治理有方,城市繁荣,一柴姓司户南下投奔刘太守。柴司户临行时,曾在岭南生活过的好友高适依依不舍,遂即作诗“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相送。中唐殷尧藩在送刘禹锡南下连州时说:“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晚唐诗人皮日休送李明府到岭南时也说:“五羊城在蜃楼边,墨绶垂腰正少年。”诗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向往溢于言表。

五仙观内的石刻对联。

北宋已有五仙观 明代迁建至坡山

为了祭拜五羊、五仙,广州人还专门修建了五仙观。关于五仙观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北宋初期。它早期名叫五仙祠,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张劢所撰的《广州重修五仙祠记》明确将五仙观的修建归因于五羊传说:“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而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之,今祠地是也。”

此后,五仙观至少四度迁建。明洪武十年(1377年),五仙观迁建于现址(今惠福西路)。古时坡山就位于今惠福西路一带。2000多年前,这座隆起的小山岗曾是一个半岛,与东面的番山、禺山相望。流经广州城的珠江宽逾2000米,北岸就在坡山,山脚有渡口,后人称“坡山古渡”。五仙观整体建筑依山而建。兴盛时,观内殿堂多达十数处,有五仙祠、文昌阁、洪圣殿、穗石亭等,堪称巍峨壮丽。

从古至今,五仙观在广州人心中颇有分量。

五仙观内景色宜人。(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子良 摄

如今的五仙观殿内存有一尊巨大的五仙石像,手持谷穗的少者居中,手拿黍、稷的老者分居两旁。在古人提倡长幼有序的背景下,为何会有这样的排序呢?

相传,在最早雕刻五仙石像时,工匠是按老者居中、少者侍立一旁的秩序雕塑的,但雕完之后,雕像怎么也立不起来。一天,工匠突然梦到一位老者,老者说越秀山下有一能工巧匠可以解决。第二天,工匠就来到越秀山,但并没有找到那位能工巧匠,而是遇到手持五谷的老少五人。他们正以手中的谷物长势来安排座次,谁赢谁居中位。一炷香的工夫,少年所持的稻穗竟一茎六出,结出黄澄澄的谷穗,其他人心服口服,甘拜下风。少年因此被拥于中间,大家相视而笑,眨眼间不见踪影。工匠恍然大悟,赶紧回到工地,将持稻的少年像居中,老者居左右,雕好的塑像果然就没有再倒下了。有学者说,这个传说也是广州人尊重实力、不慕虚荣的写照。

五仙观内的“五仙”雕像。

当时,五仙观向所有人开放,每逢重大节日,很多人都会来到五仙观,祈求五谷丰登、社会安定。如今,在广州人心目中,五仙观就是将五羊传说具象化的建筑集群,犹如“羊城祖庙”。

明清时期·五仙添祝福 融入城建中

五羊传说经久不衰,并渐渐融入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明清时期,五羊传说的世俗化倾向更为明显,开始突出五仙惠泽百姓的功能。人们进而将五仙视为五谷之神,将奉祀五仙与祈年重谷之俗结合了起来。五仙观更成了文人墨客的打卡胜地,孙蕡、湛若水、屈大均等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或吟胜景,或咏心志,或叹别情,既为五羊传说增彩,又为广州增添人文底蕴,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孙蕡首书“五仙”祝福 屈大均集传说之大成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名列岭南诗派“南园五先生”之首的孙蕡到五仙观游赏后,写下《五仙观记》:“五仙观在广城藩治西侧,按郡志,始建城时,五仙骑羊临之,持穗祝曰,愿此阛阓永无荒饥之虞。”孙蕡不仅将五羊传说的发生时间置于“始城建时”,还首次写上了“永无荒饥”的祝福之语。此后,明成化年间的《南海杂咏》、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以及清代《重修五仙观碑记》等,都沿用了这一内容。

屈大均也为传说增添了不少情节,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被视为历代五羊传说的集大成者。他说:“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岭南文化专家陈泽泓说,五羊传说的故事被不断加工,发生时间越来越往前推。清初屈大均将故事推至2800多年前的西周周夷王时期。这一变化契合了明清时期对历史地理的重视,理学、托古崇古等风气也放大了五羊传说的传奇色彩。

不过,在陈秋霞看来,一方面明清时期的五羊传说更有神话色彩,另一方面“永无荒饥”的祝愿也映照了历史现实。学者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受灾的次数和程度远超过去。其中,明代中国农业受灾达1011次,清朝更是达到1121次,超过以前任何朝代。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仅就涝灾而言,宋代发生的频率为22.8年/次,元代为5.9年/次,到了明代,大约每1.3年就暴发一次。再加上旱灾、虫灾等灾害,粮食减产,米价飙升,人们祈求“永无荒饥”的愿望自然更为强烈。

“重仙”渐变为“重谷” 祈求除灾济世惠民

这一时期的五羊传说不再侧重于祥瑞之意,转而强调禳除灾祸、济世惠民,内涵从“重仙”变为“重谷”。人们的祭礼也从祈求长生不老向祈求谷物丰熟转变。五仙观也由此成了“谷神庙”,每年“谷日”这一天,五仙观人头攒动,人们拿着香烛、五谷杂粮等来到“五谷神”像前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仙观内更是香火旺盛,并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之美名,先后入选明清“羊城八景”。

五羊传说也融入了城市建设。1369年,广州设置五羊驿,位于今清水濠街。1565年,广州城南加筑外城,将五羊驿划在新城之内,临近的城门取名“五羊门”,清朝时改称“五仙门”。

民国时期,五羊传说的文化意义更为浓厚。20世纪初,广州拆城墙扩马路时,“五仙观”被认为是羊城福祉,邻近新筑的马路便命名为“惠福路”。1925年,广州市首个市徽的图案也以五羊、禾穗为主要元素。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在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时,在圆柱、护栏、木门等建筑构件上布满羊、穗元素,传承了五羊传说的文化内涵。陈济棠主政广东时,还发行了包含五羊、稻穗元素的“五羊铜币”,这是我国近代仅有的以羊为图案的流通铜币。

明朝初年,名列岭南诗派“南园五先生”之首的孙蕡到五仙观游赏后,写下《五仙观记》:“五仙观在广城藩治西侧,按郡志,始建城时,五仙骑羊临之,持穗祝曰,愿此阛阓永无荒饥之虞。”

古迹破茧化蝶 传承岁月之歌

在长期不断重复、衍化的过程中,五羊传说逐渐浓缩为广州人的集体记忆,成为广州城市文化构建的重要元素。矗立在越秀公园里的五羊石像高达11米,五只石羊神态各异,老羊昂首远眺,口衔谷穗,寓意丰收与希望,其余四羊环列四周,小羊跪乳,母羊回首,栩栩如生。站在这里眺望,镇海楼、孙中山纪念碑以及远处的现代高楼,勾勒出一幅古今同框的美丽画卷。

越秀山修五羊石像 城市东扩建五羊新城

20世纪50年代,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提出,要围绕“五羊化石”的传说,创作一个能代表广州形象的雕塑,就像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朱光提出这个构想后,社会反响热烈,共收集了700多个方案,其中广州雕塑院艺术家陈本宗创作的《跪奶之恩》和孔繁伟创作的《友谊、爱情》入选。朱光觉得,将两个造型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并提议加一只“领头羊”。为了让创作出来的“羊”更活灵活现,尹积昌、陈本宗和孔繁伟等亲自到华南农业大学农场体验生活,还从牧场带回了一只羊,研究其身体结构。最后,雕刻艺术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用130块花岗石创作了五羊石像。五羊石像落成时,朱光赋词一首:“广州好,城古越千年,饱阅沧桑消劫烬,缅怀缔造接前贤,山立五羊仙。”

越秀公园的五羊石像。

从此,五羊石像成了广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广州开拓创新的精神,并与广州一起勇立潮头。

广州第一个现代小区便以“五羊”命名,犹如五羊石像中的“领头羊”。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得风气之先的广州立即成立了东华公司,着手在城东建五羊新城,即五羊邨。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稻田、菜地、鱼塘。时任东山区城建局局长的李庆符后来回忆说,当时的规划总体构思是“现代风格,中国气派,南方特色”。当时,五羊新城的开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在全国凤毛麟角。建成后的五羊新城成了广州新式小区的代表,被誉为这座城市勇尝头啖汤的精彩之笔。这里配套设施完善,有广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住宅小区污水处理厂;与楼房一起交付使用的还有中小学幼儿园、诊所、肉菜市场、百货商场、公交总站等,一应俱全。新城建好后,开创性地邀请了女书法家苏华题字。苏华后来回忆说,她题写的“五羊邨”三字,刻在了绿化带中的雕塑上。当时很多“先富起来”的万元户和港澳富商纷纷前来置业,往往房子还没建好,仅凭设计图纸就被抢购一空。

进入21世纪,五羊传说走向世界。2006年11月26日,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会徽发布仪式,设计师张强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造了一个五羊石像造型的轮廓,既象征着“羊城”广州,也表达了广州人民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摄

五羊古迹变博物馆 破茧化蝶传承文脉

如今,五羊传说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五仙观等遗迹变身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好去处。出生于湖北的王晨露在广州生活了将近20年,早已把这座城市看成是自己的家,平时最喜欢带朋友或家人参观五仙观和广州塔。在他心中,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州的地标,“广州塔举世闻名,朋友来了,一定会带他们去看看。五仙观虽然‘藏身’于大片高楼中,乍一看很不起眼,却是这座城市的另一个源头,加上旁边的南粤先贤馆,是容易引起遐想的地方。”王晨露说。

2024年10月,历经修缮和提升的五仙观正式对外开放试运营。越秀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廖雪芹说,焕新开放的五仙观与南粤先贤馆组成“一观一楼一仙迹”和“一馆一阁一林苑”,形成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场景,再现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廖雪芹所说的“观”,是指五仙观的本体建筑,“仙迹”是指五仙观东侧“仙人拇迹”的遗迹,这是远古时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冲蚀痕迹,民间传说称这是仙人留下的脚印。

“一楼”说的是“岭南第一楼”。廖雪芹告诉记者,“岭南第一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比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还要早六七年,故此有“第一楼”之名。楼基以红砂岩砌成,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形如城门,上层为四面开放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庄严雄伟。楼上悬挂一口巨型铜钟,高3米,重达5吨,为广东现存最大的铜钟。钟口正对着门洞中心,能产生共鸣。钟一敲,声自门洞传出,可以传遍广州城,“扣之声闻十里”。在没有现代通信手段的时代,人们遇到水患、火灾时,就靠这口大钟来传递信息。所以,此钟平日里绝不能随便敲击,因而又称禁钟。

藏身于五仙观内的“岭南第一楼”。

站在钟楼上往后看,焕然一新的“紫烟阁”格外显眼。紫烟阁原是五仙观东北侧的一处储物间,“紫烟”之名源于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古仙旧题》中的“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之句。修缮后的紫烟阁分为上下两层空间,一层布置“在城之央——越秀两千年”专题展,以“城脉”“文脉”“商脉”为线索,展示广州城两千余年的历史人文画卷。展厅利用AI拍照入屏、数字文物3D柜、多点触控数据流屏等科技手段,帮助市民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流淌”在典籍与文物中的城市文化底蕴。二层则是互动体验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传统戏剧表演、榄雕、古琴演出,成为市民游客体验非遗、欣赏艺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公共文化空间。陈秋霞说,五羊传说是广州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对五羊传说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

从五仙观出来,沿惠福西路东行至解放路,然后向南约一公里,就到了珠江畔的海珠广场,广场西侧有一栋淡黄色单体建筑。这里就是明代五羊门、清代五仙门所在地。20世纪初,这里诞生了华南最早的电厂,俗称五仙门电厂。如今,这栋古建筑破茧化蝶,变身为广州华侨博物馆。自2022年7月正式开放以来,参观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不仅能体会到五羊传说的魅力,还能感受到广府人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念祖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

五羊安在。城市何曾改。十万人家圜阓,东亦海、西亦海。年年蒲涧会。地接蓬莱界。老树知他一剑,千山外、万山外。——宋·葛长庚

五仙骑五羊,何代降兹乡。涧有尧年韭,山馀禹日粮。——唐·李群玉

五羊老仙用心古,清不受尘如止水。一肩直欲荷斯文,两眼从前识英伟。——宋·洪咨夔

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宋·古成之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版权与合作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杨耀烨(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