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率领阿根廷队拿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冠军后,中国部分狂热球迷比阿根廷人还激动,朋友圈这两天到处是阿根廷人的励志段子,一个比一个写得精神抖擞,青春啊少年啊潘帕斯啊雄鹰啊之类,把懂足球不懂足球的都看沉默了。
我刚好还没有写过阿根廷,就想趁着这个机会,讲一讲阿根廷这个地球上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
普通人一般对阿根廷的了解,就是这个国家曾经很富,现在穷得没完没了,经济数据跟发神经一样,欠一屁股债,几辈子还不清的那种,另外还有牛肉好,有个牛逼哄哄的大草原,国家大部分是白人,姑娘漂亮小伙也帅,还跟英国人为马岛干过一次,不过大多数说不清楚具体为什么?
为什么大部分是白人?为什么由富变穷?为什么还债总也还不清?为什么要抢马岛?这中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才造成这一切?
大家现在手牵手随我来,我们一起划起友谊的小船,划进历史的长河,现在我们即将驶入阿根廷的秘密通道,一起游览这个国家光怪陆离的过往。
阿根廷这块地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归印加帝国统治,这里漫山遍野都是印第安人,大家过着互相打打野兽、剥剥头皮的幸福生活,美洲大陆被欧洲人找到后,穷疯了的西班牙人开始在美洲建立据点,以方便掠夺美洲的金银。
欧洲人建据点也没那么容易,经常建起来就被印第安人摧毁,看在银子的份上,西班牙人咬着牙花了小二十年,才于1553年在阿根廷搞定第一个据点。
西班牙人花了两百年时间,在美洲共建立了四大总督区,阿根廷隶属于拉普拉塔总督区,这是四大总督区里头建立最晚,也最不受待见的一个区,还是从秘鲁总督区1776年分出来的,这年北美十三州都发《独立宣言》了,可见出生有多晚。
拉普拉塔总督区这么不受欢迎,是因为他们那穷,没发现银矿,银子主要在上秘鲁的波托西,1542年这里就发现了大银矿,西班牙王室就指望着这些银矿,找大明买奢侈品过日子。
波托西的银子输出来分两条线,北线从秘鲁阿里卡港出,经巴拿马到西班牙的卡迪斯,南线从今天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好空气的意思)出,经里约热内卢到西班牙的塞维利亚。
银子在拉丁语里头叫argenti,由于是银矿的出海口,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一片就被叫做Argentina,就是银子之地。
最早过来的西班牙移民,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慢慢在这建起了学校、医院、邮局、剧院等等,人不多,整个拉普拉塔区也就小几十万人,但总算有了一些纺织、造船、食品加工业。
没有银矿,这里的气候也不适合搞种植园,所以阿根廷历史上既不需要黑人,印第安人又被他们杀光了,就成了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国家,白人占到总人口的95%,已经白过法国。
早先白人以西班牙为主,后来意大利开打统一战争,一大波意大利人为了避祸跑美洲来,一部分去了美国,一部分来到阿根廷,至少有200万意大利人在这段时间跑这定居,居然在数量上超越了西班牙人,1955年大移民结束时,意大利裔占全国36.7%,西班牙裔占25.7%,德裔占20.2%,经政府培训,大家都统一说西班牙语,就是意大利人太多,他们的西班牙语里夹杂着大量意大利词汇,不是正宗的伊比利亚半岛味了。
由于意大利人爱生养,今天阿根廷4400万人口里,有近3000万是意大利血统,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
我们熟悉的梅西、巴蒂斯图塔、马斯切拉诺这些球员,都是意大利人的后代。
也是这个原因,阿根廷球员喜欢混西甲和意甲,去西甲有语言优势,去意甲有血缘优势。
意大利和阿根廷居然还承认两国之间的“双重国籍”,关系打得火热,不仅仅踢球,大量阿根廷人会去意大利读书、接受军事训练,都是因为他们是意大利人后代,回去深造就是回爷爷奶奶家,多显亲近。
其实你看看阿根廷的一些特点,就会发现跟意大利人一模一样:
人长得帅、爱踢足球、会享受生活、不太会搞经济、不会打仗、吃一点败仗就爱投降......
阿根廷人就是拉丁美洲版的意大利人。
我们今天一说起阿根廷,就叫人家“潘帕斯雄鹰”,潘帕斯这个标签都贴人家脸上去了,其实他们刚搞殖民地那会,潘帕斯草原还不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只是在北部的一块区域窝着。
早期阿根廷领土并没有潘帕斯草原,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后来把潘帕斯草原吃下来了,图片来源:地图帝
拿破仑在欧洲见人就揍的时候,把西班牙葡萄牙本土给放倒了,南美好多殖民地没人管,催生了拉美大独立运动,远离国土的拉普拉塔正有了贰心,便于1816年宣布独立,阿根廷由此诞生。
独立后的阿根廷一边跟巴西智利斗智斗勇,一边向南方的马普切人(印第安人的一支)进攻,到1881年彻底吃下了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亚,1884年,最后一批印第安人向阿根廷投降,他们从此失去了所有的国土。
阿根廷此时再往南就是南极大陆,已无国土可以征服,便开始转入大建设时期。
阿根廷一生又爱又恨的死鬼冤家,大英帝国这时候才出场。
阿根廷虽有优质的农业资源,能产出高质量的牛羊肉和粮食,但它得找个国家做长期买家,这个国家如果能帮它搞定基建就更好,因为农产品需要铁路才运得出去,有了铁路也更方便治理国家,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要跟它互补才行。
凭良心说,阿根廷的建设法国帮了点小忙,但主要还是英国出钱出力。
阿根廷给他们的回报,是优质农产品,以及铁路沿线两侧15公里土地的所有权,另将大量土地低价卖给他们。
主要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阿根廷建成了一张很夸张的铁路网。
1916年这片铁路网达到了3.3万公里,1960年达到了4.8万公里,要知道我们这么大的中国,是直到1975年才有4.86万公里铁路。
最鼎盛时,阿根廷人均铁路超过美国,密度达到173公里/万平方公里,跟美国西进时一样,密密麻麻的铁路像毛细血管般将整个阿根廷粘在一起,无数的城镇沿着铁路线拔地而起,各种学校、医院、教堂、邮局、商店、旅馆纷纷成形,阿根廷的货物与人流都得到了有效运转,并因此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居到这里。
1880年阿根廷的耕地面积仅200万公顷,牛类存栏1200万头,1905年时耕地已达1200万公顷,牛类存栏3000万头。
1910年代是阿根廷最好的时光,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南美巴黎”,在欧洲要是碰到个暴发户,会说他“富得像个阿根廷人”。
1914年,阿根廷人均收入持平荷兰,略高于西班牙,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羊毛出口国和第三大畜牧生产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美洲的繁华,仅仅落后于纽约。
阿根廷1945年的人均收入是巴西的三倍、墨西哥的两倍,1950年还能跟加拿大、挪威差不多富裕,就是得益于他们的优质物产+铁路网络。
许多资料在提及阿根廷跟英国的历史时,只记得他们受了委屈,在马岛被英国欺负了,却很少有资料提起阿根廷早年能够崛起,英国人给予了极大帮助,仅1913年英国就向阿根廷投资了6.8亿英镑,他们在阿根廷修建的铁路、农场、港口等,对阿根廷经济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跟英印那种主仆关系不同,英国跟阿根廷还是互帮互助的情侣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国家关系。
也正因为前期爱得深,后面才相互伤得真。
阿根廷早年富裕的神话大致是这么来的,其实是“以英国为主的国际资本大量投资阿根廷”+“农产品出口外贸模式”+“意大利为主的大移民”三大源头,促成了阿根廷的黄金年代。
但是这个模式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因为一战和二战接踵而至,英国自家都顾不上了哪还管得了别人,阿根廷一半以上的外资都跑路了,打仗时欧洲也没人买阿根廷的农产品,阿根廷人口大量增加后国家管理成本剧增,突破了单靠农业能支撑的极限,因此迅速陷入衰败。
二战结束后,历经浩劫的世界各国想法也变了,大家开始限制粮食进口,尽量发展本国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阿根廷更卖不出农产品,正巧此时全球货船都经巴拿马运河,也不打麦哲伦海峡过,物流也出问题,一时雪上加霜。
本来农业这口饭就只能吃个短期红利,没见哪个国家敢趴在农业身上吃一辈子,阿根廷应该及时转型发展工业,才能让国家在第二阶段步入正轨。
坏就坏在阿根廷的工业转型没成功。
农业赚不到现金流后,阿根廷陷入到了长期内耗阶段,严重耽误了工业的发展。
公司财政宽裕的时候,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公司一旦财政紧张,一点小问题都会闹得特别凶。
1946年,胡安·贝隆作为工党领袖当选总统,他跟自己的老婆推出的“贝隆主义”,深深影响到了阿根廷之后的走向。
贝隆出身于意大利移民家庭,他们家在阿根廷经营农场为生,20岁时从军校毕业,之后在军界和政界长期出任各种职务,中间还不断出书,能文能武,1943年参与政变成功而成为副国防部长,1944年又因为反对总统亲美政变,这次被先后任命为陆军部长和副总统,实际掌握了陆军军权。
这年圣胡安发生大地震,死了至少一万人,贝隆去现场赈灾并演讲,认识了一个叫艾薇塔的女子,49岁的贝隆和25岁的艾薇塔最终恋爱结婚,艾薇塔就是著名的贝隆夫人。
艾薇塔出生于贫穷的单亲家庭,从小生得美貌,15岁时跟着一名渣男男歌手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被渣男抛弃后,在夜总会做舞女为生,认识了一票有权势的男人,并在他们帮助下拍电影、做主持人、演话剧,混得有声有色,既锻炼了口才也赚了不少钱。
和贝隆恋爱后,艾薇塔将贝隆的思想整理成“贝隆主义”,并到处为丈夫宣传演讲,她长得漂亮说话又好听,又时常为平民阶级说话,所以在阿根廷深得人心。
那这个贝隆主义具体搞些啥子名堂?
贝隆自己宣称的是三条: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
实际操作就是没收欧美公司的投资、收回英法铁路、把这些资产国有化;在冷战中不站队美苏任何一方;努力发展本国工业;给穷人修住房、建学校、医院、养老院,给穷人大发福利等。
这是典型的南美左派经济打法,又善良又粗野又无知。
给普通民众盖房子发福利谁不支持?但这种没收别国资产的办法是可持续的吗?
爱民众不是简单粗暴地给他们发钱,而是要让国家经济有序发展,让社会去提供高质量的可持续就业。
但南美左派从来等不及几十年经济出成果,先急吼吼抢一波把钱分了再说。
这样一通瞎搞,使来阿根廷投资的外商卷起铺盖提桶就跑,大量银行倒闭,农牧业产量下降,食品石油天然气价格都开始飞涨,高工资和高福利又搞得大量私企不堪重负,一通骚操作,到1952年时,大家工资水平是上涨了35%,物价却上涨了73%,年通货膨胀搞到了30%。
1952年贝隆夫人因为患癌症去世,年仅33岁,虽然艾薇塔搞经济水平不行,但她爱阿根廷民众的心是赤诚的,她生前曾说:如果我为阿根廷而死,请记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这句话1978年改成音乐剧《艾薇塔》里的一首歌,1996年电影《贝隆夫人》拿下奥斯卡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从此传得到处都是,之后阿根廷国足只要一输球就放这首歌,成了传统固定节目,贝隆夫人也就发展成了国家形象代言人。
因为经济管得差,1955年贝隆被军队推翻流亡乌拉圭,但军政府更加不会管经济,一通瞎搞,还跟文官斗得昏天暗地,常年内耗使阿根廷经济停滞,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从1946年之后,阿根廷就没有一届正常的政府,这个国家的好运气一开场就用光了。
1970年代初阿根廷日子过得惨淡,人民忽然又念起贝隆的好,1973年将他请回来就职总统,贝隆这次也不瞎搞了,还将阿根廷的超高负债率控制到了156%,但他年纪大了,很快死于心脏病,军政府又把权力接管过来。
阿根廷军政府
贝隆他们治国就算水平不够,好歹还有些底线,但军政府就是一群莽夫治国,这些人把国家的通胀率搞到了600%,老百姓抗议,军政府直接杀杀杀解决掉。
从1976年到1982年,两万人死在军政府手里,这些人就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学生、上班族,就因为头天晚上批评了军政府,第二天凌晨军队就把他押上直升机,开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海湾上空,黎明时把人从直升机上扔下海淹死。
跳海的人通常在临死前高喊一声:我是阿根廷人!然后哗啦一下掉进海里,瞬间被大海吞没。
军政府杀人太多,自己也知道作孽太深,就想着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于是有了1982年的马岛战争。
英国原先是打算归还马岛的,但1970年代在周边发现了石油,就不想还了,当时总统加尔铁里以3000军人收回马岛,就等着美国来调停,以为给英国一个台阶下这事就结束了,毕竟英国隔着整片大西洋,打一仗成本太高。
不料撒切尔夫人大怒,命3.5万海军、118艘舰船、350架飞机穿越半个地球来打马岛,顺便买通了美国和法国不给阿根廷支援,一个月时间英国只阵亡了255人,阿根廷阵亡了649人,但却有11300人被俘。
英军一攻下马岛斯坦利港后,阿根廷少将就带着9800名阿军向英军投降,一点军人的斗志都没。
毕竟意大利人后代嘛,死几个人就全军投降,也算正常操作。
这一仗成了阿根廷的国耻,所以1986年马拉多纳靠上帝之手战胜英格兰,阿根廷人兴奋得跟嗑了药一样,就觉得战场上我们是输了,但现在马拉多纳替我们把这口气挣回来了。
输掉马岛战争也有意外收获,军政府从此倒台,阿根廷政府为了避免悲剧重现,疯狂削弱军方,1999年时军队从马岛战争时的17.5万人削到7.2万人,军费开支占政府支出,也从18%降到9.6%,军队曾经控制的化工、钢铁、电器企业也被私有化,航母、驱逐舰相继退役。
到2022年,阿根廷海军总吨位仅2.8万吨,空军烂到奥巴马过来访问时,连架伴飞的战机都出不起。
只要军队不再搞事,阿根廷也就此收了收复马岛的雄心。
到进入1990年代后,阿根廷错过了一个国家整整50年的发展时间,使国家断送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升级的可能,由于赚钱的工业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又配套了花钱的高福利社会机制,哪个总统都解决不了阿根廷的经济问题。
要让阿根廷工业发展起来,国家就必须节衣缩食三十年展开苦难的行军,但别说三十年,你让民众吃苦三个月民众就会把你选下台。
国家不能吃苦,但又没有挣钱的产业,平时就靠卖点农产品和借外债维持家业,不断借债和受国际市场波动,阿根廷经济搞得乱七八糟,债务越积越高。
想要自己搞工业,没钱,欠一屁股债;想要用进口替代,又伤害了本土工业,而且命脉终究在别人手里,经常搞出一堆输入性通胀。
阿根廷从来就不是什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阿根廷就是没有从农业国转型成功,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号的食品公司。
经济不断恶性循环的阿根廷,又形成了对IMF的深度依赖症,为了借到钱,几十年来不断顺着IMF的指示做事,债务越做越大,常常是旧债利息没还完,新债又滚出大雪球,1970年代时,阿根廷国家债务才250亿美元,2000年居然滚到1200亿美元,为了还债,梅内姆卖了八年国企才凑出来300亿美元,国家资产快卖光了,2001年还是欠下950亿美元违约记录。
到2022年底,阿根廷外债高达2700多亿美元,占GDP的55%,已经卖掉整个国家也还不起,所以才有九次债务违约,金融市场常常发生各种耸人听闻的股债双杀。
根据阿根廷天主教大学的报告,2022年全国约有17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330万人处于赤贫,50%的家庭月收入不足8万比索,折合人民币大约3200元。(注意是家庭月收入)
翻看阿根廷这个国家从诞生到现在的境地,可以看到许多国家血淋淋的发展历程。
建设一个国家,跟建设一个公司、一个家庭本身规律是一样的,就是这个国家必须要有一门赚钱的本事,得有安身立命的方法。
在古代,这门本事叫农业,在现代,这门本事叫工业。
工业是国家经济的定海神针,没有工业的大国,经济发展常常一塌糊涂。
阿根廷曾经有一个梦幻开局,但这个红利期十分短暂,国家本应该在二战前后完成农业向工业的转折,不过阿根廷错过了这个黄金周期。
而且整个南美洲国家的左派执政,都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在家里还没有开始挣钱的时候,就急吼吼赶走外资,给家里的穷人分钱,以讨好穷人,获得穷人们的支持。
这群神经质总是高呼着良心,然后把经济规律摁在地上磨擦。
最后都陷入到“钱没赚到,欠一屁股外债”的基本盘,使国家不断反复在泥潭里挣扎。
一会右派上来说要搞开放,一会左派上来说要救穷人,从来没有一个几十年稳定的执政期,来完成工业化的历程。
阅读阿根廷的过往,我们千万不要用西方的观点来解读,否则就只会读出一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主权债务违约”等各种掩盖真相的名词,也千万不要用拉美左派的观点来解读,否则就会读出一堆“民族主义”、“为穷人说话”等情感诉求。
其实就是挣钱的本事还没练好,就开始浪,放浪形骸给了旁人机会,美国用IMF给阿根廷放血,浪上加浪,就死翘翘了。
其实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对比一下,就会清晰地发现,没有完成工业化就开始浪,是南美各个国家的通病,不是一个国家,是所有国家。
我们常常用魔幻、热情、魅力来形容南美,其实这些感性的东西,用在足球上还行,但用在治理国家上,我们还是冷静理智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