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登州路(青岛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登州路)

登州路

明朝时,青岛村至杨家村有一条崎岖小路,这便是登州路的前身。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胶澳,修筑了4条可通行骡马车的官道,这条路就是其中之一。德占时期,德国人对这条路进行整修,将其命名为“米勒上尉街”。日本人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将其与东关街(今大学路)合称为“巽町”。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将其定名为“登州路”。登州路跨市北、市南两区,有“九曲八弯”之称。

登州路上有不少学校,堪称文教兴盛之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满足工农干部读书学习的需要,在各地创办了一批工农速成中学。1952年,山东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在登州路5号建成,几年后停办。此后,校名几经变化,从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到山东海洋学院附属中学,再到青岛第三十九中学,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以艺术教育为特色,是青岛的一所名校。

登州路与泰山路路口有座松山医院,是青岛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门牌为登州路38号。这里曾是日本第三寻常高等小学校,抗战胜利后作为山东大学校舍使用,后来成为青岛大学医学院校舍。

它的对面曾是青岛第二公园,园内植有花木,设有凉亭、座椅等,抗日战争时期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美军的露天仓库,花木被毁,公园从此消失了,现在是青岛大学医学院的露天体育场。

体育场东边的登州路44号是青岛市盲校。这是一所有着80余年历史的老校。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32年的市立盲童学校,校址原为毛奇兵营马厩和饲养人员宿舍。这是山东省第一所公办的盲童学校。1934年,学校改名为“市立盲童工艺学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20世纪50年代,该校与青岛聋哑学校合并,改名为“青岛市盲哑学校”,后又分为两校。

登州路经过贮水山,这座山对青岛有着重要意义。有资料显示,因远看状如马鞍,贮水山最早被称为“马鞍山”。明朝时,朝廷为了防倭寇入侵,建浮山所,在马鞍山上筑起烽火台,此山又得名“烽台岭”。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为纪念德国前陆军总参谋长冯·毛尔提克,将此山命名为“毛尔提克山”,亦称“毛奇山”,后来又在山上建贮水池,“贮水山”的名字由此而来。刘少文《青岛百吟·九》诗云:“引得河流上碧峰,纵横脉络暗相通。烹茶不用银瓶汲,随手飞泉落室中。”其跋云:“建贮水池,以机械引李村、沧口诸河水至此山,再分布市内,以供居民饮料,地下水管纵横如网络焉。”

贮水山是德占青岛时期的战略高地。德国人在山上修筑炮台,在山下建毛奇兵营。毛奇兵营所在位置就是现在的延安路142号北航大院。毛奇兵营里主要是骑兵、工兵以及机关枪小队。骑兵小分队每天从这里出发,骑马去青岛周边地区,主要担负着巡逻、侦察和通信任务,所以兵营里不仅建有营房、食堂,还有马厩、驯马场、鞍具锻造车间等。此外,德国人还建设了火炮库和车辆库,开辟了一条新的铁路支线,以便运输军火和后备物资。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岛战场上德国战败。毛奇兵营是参战双方的临时谈判点。日本占领青岛后,把毛奇山改名为“若鹤山”,并在山上修建神社。青岛老百姓称神社为“日本大庙”,因此贮水山又多了一个名字——“大庙山”。抗战胜利后,愤怒的民众就把日本神社拆毁了。1956年,贮水山公园在山上建成。后来,经过青岛市政府的重新规划建设,贮水山儿童公园于198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现在,这里是一处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园。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毛奇兵营从此在办学和驻军之间切换。1924年,私立胶澳中学在这里成立,校园不久被北洋海军陆战队抢占,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私立胶澳中学只好迁到原伊尔提斯兵营处。此举可谓因祸得福,这里办学环境清幽,吸引了大批名师前来执教。这所学校就是今天青岛一中的前身。

1933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将其创办的葫芦岛海军学校迁往青岛,改名为“青岛海军学校”,校址选在毛奇兵营。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军营也再度成为日本海军的营房。抗战胜利后,这里又先后成为美国海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营房。1949年,青岛解放后,此地一直为部队所使用。

登州路是青岛的啤酒街,青岛啤酒即发源于此。登州路经历了青岛的沧桑巨变,而毛奇兵营的存在刺激了啤酒厂的诞生。毛奇兵营与青岛啤酒厂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德国人好饮啤酒,德国兵营里的士兵更是离不开啤酒。据考证,最早把啤酒引进青岛的是米勒上尉路上一家主要面向德国人开放的酒吧。可以想象,附近毛奇兵营里的士兵是这里的常客。

有了对啤酒的需求,自然就有敏锐的商人考虑投资建厂。1901年左右,德国人高特菲尔德·兰德曼和路德维希·凯尔在青岛建了一个小型啤酒酿造厂——兰德曼-凯尔啤酒公司,前者出资金,后者提供酿造啤酒的技术。这个小型啤酒酿造厂还配有餐馆,贩卖自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生意红火。可惜的是,没过几年,这家小型啤酒酿造厂就因为不明原因倒闭了。

1903年8月,就在兰德曼-凯尔啤酒公司倒闭一个多月后,香港盎格鲁- 日耳曼啤酒有限公司宣布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厂址定在登州路56号。这就是青岛啤酒厂的前身。登州路连接毛奇兵营和俾斯麦兵营,投资者选择在登州路建设啤酒厂,显然是考虑到市场需求。而选址在此的另一个原因是,贮水山可以提供酿造啤酒所需的优质水源——啤酒厂的建造者们在贮水山东麓打了几口井,把获取的水样送到柏林检验,确认为优质的酿造用水。

◎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建设蓝图在登州路铺开,兴建厂房、购买设备……一切紧锣密鼓地展开。啤酒厂由F·H施密特公司承建,该公司在德国建设了许多啤酒厂,经验丰富。第一批建筑物包括糖化楼、贮酒库和宿舍等。所有设备均从德国进口,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制造,不仅确保了所酿啤酒与德国产的品质差不多,亦因质量好且保养得法,一直运转到20世纪末。这些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啤酒生产设备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重要的工业遗产。为人津津乐道的“镇馆之宝”是一部从1903年一直工作到1995年的西门子电机。经常有游客好奇地打量着这台电机,啧啧称奇。

1904年10月,日耳曼啤酒公司正式投产,此前已经发布了开张广告:

按最新经验,以最现代化设备建立的啤酒公司,定于本年10月开张。由最精美的德国酒花和麦芽酿制的皮尔森风味淡色啤酒、慕尼黑风味黑色啤酒,按《德意志啤酒酿造法》纯由啤酒花和麦芽酿制,无任何添加剂。

10月13日,德国报纸刊载:

日耳曼啤酒厂的厂房及设备已全部就绪,预计 11月底,首批啤酒将投入市场。

日耳曼啤酒公司以生产皮尔森型淡色啤酒为主,啤酒刚一上市就成为市场上的热销货,除在青岛销售外,还大量销往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并在1906年的慕尼黑世界啤酒博览会上一鸣惊人,获得金奖。酿造啤酒所需的主要原料是大麦芽、啤酒花、酵母、水。当时,大麦芽、啤酒花、酵母都来自德国,但是需求量最大的水却来自青岛。青岛的优质水源功不可没。

啤酒这种带着大量泡沫的液体开始在青岛流动,渐渐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蓝天碧海,红瓦绿树,再加上金黄色的啤酒,青岛又多了一种代表性颜色。一开始,恐怕没有人料到,这种液体会渗透进这座城市的肌理,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

◎青岛啤酒博物馆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1916年9月,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圆的价格收购了日耳曼啤酒公司,将其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并于当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德国时代的啤酒品牌被废弃,“札幌”“太阳”“福寿”“麒麟”等日本商标取而代之。

◎青岛国际啤酒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啤酒厂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手中,名为“青岛啤酒公司”,后又被定名为“青岛啤酒厂”。1949年,青岛解放,啤酒厂成为“国营青岛啤酒厂”。可是,当时啤酒花仍然依赖进口。1950年,啤酒花在青岛试种成功。至此,青岛啤酒终于完成了本土化,并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享誉世界的啤酒品牌。

1991年,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在此后的约30年时间里,啤酒从登州路激情喷涌到崂山区,又随着胶州湾隧道流向西海岸的金沙滩。啤酒节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已经成为彰显青岛城市个性与魅力的盛大节日。

一个个历史场景在登州路上闪回,一个个人影在啤酒杯上闪现,一杯杯金黄色的啤酒里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