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坪(再游江西·井冈山的地理人文中心茨坪)

小时候看过许多关于井冈山根据地游击战的文学作品,对这个地方一直充满好奇。它与武功山同属罗霄山脉,这次从武功山下来,便就近去了井冈山,第一站是当年井冈山苏区的中心地,润之先生当年的办公故居的井冈山茨坪等,了却了这个心愿。

“井冈山”是一片山,地处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的罗霄山脉中段东坡,整座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总体地势为西南高,向北、向东逐渐降低。最高峰为南风面,海拔2120.4米;最低处为湘洲河谷,海拔230米;山峰高程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

“井冈山”是一个景区,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景区面积21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1779.4米。

“井冈山”也是一个市,隶属江西省吉安市。

三个“井冈山”的地图并不完全一样,面积也不一样,但是,主要部分是重合的。

以前,因高山间的小盆地像一口口的水井,人们会用“井”来命名这种盆地中的村庄。清初,有个叫蓝子希的人,为避战乱,来到了五指峰下开基安家。因这四面环山,村前又有小溪流过,便把村子叫做“井江山村”。在客家,“江”不一定是大河,也可以是小溪。后来,又因在客家话中“江”“岗”同音,久而久之,“井江山”就变成了“井岗山”。再后,黄姓迁入。他们觉得村在山下,不是山头,就把“井岗山村”改做“井冈山村”。同时,因为五指峰(海拔1438米)是周围一片山的主峰,大“井冈山”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在井冈山的腹地,有一个海拔800多米的大盆地,叫茨坪。它是井冈山的地理中心和人文中心。

明末,山外有人来这里开基居住,并种了一片柿林,于是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柿坪”。后来,柿林遭山下的强盗暗算,抢柿不成,就趁夜烧了柿林和房屋。柿坪一时无人居住,长出了许多蒺藜和茅草。“茨”有两个释义:一是蒺藜,二是茅屋。在客家,“柿”“茨”谐音,人们觉得叫“茨坪”耳熟,亲切,后来便改名“茨坪”,并沿用至今。

1927年10月,以毛泽东为主的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到1930年2月止,红军主力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形式在井冈山及其周边活动了两年零四个月。其间,井冈山先接纳了朱德带来的南昌“八一”起义余部等部队,形成了“朱毛红军”(红四军),后又接纳了彭德怀、滕代远带来的平江起义部队(红五军),等等。

此后,“朱毛红军”前出赣南等地,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在茨坪,有茨坪革命旧址群(含毛泽东同志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雕塑园、南山公园、挹翠湖公园等。

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影响,井冈山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高气爽,春夏多雨,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所以,井冈山既是研红圣地,也是旅游胜地。

茨坪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来是李利昌的一个小杂货铺。1927年10月毛泽东来到茨坪,李利昌就腾出一半的房给毛泽东和警卫员住。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旧址也在这里。我们进了毛泽东旧居看到,里边很昏暗。这里有毛泽东卧室、警务员室、餐厅,外间是会议室。一个橱柜里还展览着红米和南瓜。

茨坪是井冈山绿林好汉王佐的大本营,毛委员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与王佐见面后就住在这里,这里还是井冈山的中心,王佐在这里负责这个井冈山红军的防御委员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