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留的所有文物中,纸质文物是最不易保存的,历史上的兵火战乱、水火之灾、焚书之痛,给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图书的贮藏和阅读的空间开放,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保障。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创立,是从清末才开始的。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清廷创办了江南图书馆并聘缪荃孙为总办,1909年清政府又批准北京京师图书馆创立,缪荃孙任监督。自此,中国南北两大图书馆进入公共领域。
鲁迅的职属
京师图书馆自批准创立至清帝逊位,并没有对外开放。民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命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元,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由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好友许寿裳向蔡元培举荐,2月中旬,鲁迅即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担任了部员。3月10日袁世凯篡夺了政权,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4月初,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至北京,教育部也随之北迁。5月初,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与许寿裳一起随教育部北上,5月5日到达北京,6日,到教育部报到,10日,正式上班办公。直到1926年鲁迅离京赴厦门大学教书,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职14年半。
1912年8月21日,临时大总统发布任命状:“任命周树人为教育部佥事,此状。中华民国元年八月二十一日,荐字第肆百肆拾玖号。”26日,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鲁迅在社会教育司所司管的主要事务有关图书馆的有这样几条:
关于博物馆、图书馆事项。
关于调查及搜集古物事项。
关于通俗图书馆及巡行文章事项。
鲁迅是个读书人,同时又是藏书家。他从小博览群书,而在他的时代,出版业并不发达,鲁迅爱读的野史杂说很难看到,中国的书有又有很多封建糟粕、伪书等,比如关于《四库全书》,鲁迅历来持有自己的看法。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开办公立图书馆可以庋藏大量文献,可以方便大众阅读,这是鲁迅热衷的事业。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间,为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认真地履行了他的职责。关于博物馆、图书馆的建设,是鲁迅在教育部司管的重要事务。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分馆、通俗图书馆的创立和变迁,都融入了鲁迅大量的心血。
京师图书馆的创立
宣统元年(1909),学部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9月9日被奏准兴建京师图书馆,任命缪荃孙为监督,设馆于什刹海广化寺。所藏图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包括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和南宋缉熙殿珍本,还采进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写经本八千卷以及著名私家藏书,总计藏书不到十万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5月,教育部任命江瀚(叔海)为京师图书馆馆长,馆址仍为广化寺。
鲁迅从1912年8月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司管图书馆是他的重要职属。20日鲁迅随夏曾佑司长到京师图书馆视察,鲁迅日记载:“上午同司长并本部同事四人往图书馆阅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写经,又见宋、元刻本不少。”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开始接待读者。鲁迅日记与书信中有很多对京师图书馆奔波操劳的记录,如:1912年9月30日:“上午致江叔海信,又致蒋抑卮信,为之介绍阅图书馆所藏秘笈也。”1912年12月19日,鲁迅踏雪访问京师图书馆:“大雪终日,午后同夏司长赴图书馆,途中甚冷。”
1913年6月,因广化寺地处偏僻,房屋低洼潮湿,不宜保存图书,经教育部批准,在另觅新馆址的同时,租用于宣武门外前青厂民房一座当做分馆。1913年4月1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赁房屋,坐少顷出。”23日,“午后同夏司长、戴芦舲往前青厂图书分馆”。6月,分馆开馆。29日,“在部终日造三年度豫算及议改组京师图书馆事,头脑岑岑然”。1913年2月江瀚调任他职,教育部夏曾佑负责管理该馆,但实际上是由鲁迅负责管理。鲁迅为京师图书馆的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京师图书馆也为鲁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他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还介绍日本友人前往参观。
1914年分馆迁至前青厂西口永光寺街。4月4日,鲁迅日记载:“至前青厂图书分馆。”10月,京师图书馆停止阅览,暂时由广化寺移至国子监。1915年,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1916年初,分馆又迁至宣武门外香炉营四条胡同。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重新开放,鲁迅与教育部部分同仁出席了开馆活动并留影纪念。此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粗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
1917年1月,教育部获准在午门设置京师图书馆,在端门设置历史博物馆,鲁迅前往视察数次,后来京师图书馆终未迁至午门。1917年1月26日,“上午赴京师图书馆开馆式”。
现在,京师图书馆已经发展演变为中国最大的国家图书馆,鲁迅功不可没。据国家图书馆的资料,京师图书馆开馆之初,为充实馆藏,鲁迅在1912年秋季以教育部名义咨调各省官书局所刻书籍入藏京师图书馆。1913年,将一部铜活字版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拨予京师图书馆。1916年4月,通过政事堂取得内政部同意,明文规定,凡经内务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须分送京师图书馆一份庋藏,标志着京师图书馆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同年,鲁迅又为京师图书馆征取各省区最新修刊的志书,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也是经鲁迅据理力争,于1915年移藏京师图书馆的。
通俗图书馆的创立
继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开馆之后,通俗图书馆也于1913年10月21日开馆。地址在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路西抄手胡同口外。这是第二座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面向大众的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群众和儿童。图书馆还设立了新闻阅览处和儿童阅览处,提供免费阅览服务。还附设了一个儿童体育场,供读者休息时进行锻炼,以健身心,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鲁迅在10月21日这一天亲临现场参加了开馆式。
关于通俗图书馆的建设,鲁迅认为:“于通俗图书馆, 则鄙意以为小说大应选择;而科学书等,实以广学会所出者为佳,大可购置,而世多以其教会所开而忽之矣。”(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鲁迅对通俗图书馆非常关心,还把自己校阅过的翻译小说《炭画》及参与撰稿的《新青年》杂志等捐献给图书馆以丰富馆藏。鲁迅还经常到那里检查工作,借阅图书,他的小说史研究从通俗图书馆受益颇多。鲁迅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小说旧闻钞》者,实十余年前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时,所集史料之一部。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对通俗图书馆非常赞赏。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所藏的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的收藏。
为增加读者,扩大普及教育,教育部与内政部协商将通俗图书馆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1917年8月,通俗图书馆搬进中央公园大殿。由于图书馆与公园产生矛盾,只好再次搬家。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武门内头发胡同22号,同属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这里是宣统年间翰林院讲习馆旧址,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大四合院,南屋为阅报室,北屋为阅书室,后面是书库。鲁迅和当时的学界名流经常到那里查阅图书资料、借书和赠书。1956年10月,该馆命名为首都图书馆。
今天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各省、市、县直至社区,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不计其数。新建于北京副中心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开馆近两百天时,读者就已达两百万。我们不能忘记先驱者辛勤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