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月湖(龙年话龙 成都17条老街巷有龙名 望娘滩的传说你知道吗)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龙行龘龘,龙年话龙。成都关于龙的渊源,可是不少。在成都老城区,还保留着17条带“龙”字的街巷,每一条都能找到龙文化。而望娘滩的传说,则是好多成都娃儿从小就听过的故事。2月10日,正月初一,一起来听成都民俗学家刘孝昌摆成都龙门阵!

成都民俗学家刘孝昌

龙的传说:望娘滩充满母子深情

儿子化龙在江中24次回头望娘

“在成都,望娘滩的传说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小听老辈人讲,长大了又讲给小辈人听。这个故事的雏形,是来源于《山海经》。”刘孝昌说,要说龙年,得讲讲老成都人都熟知的老故事。

望娘滩民间传说是流传在都江堰市及岷江流域部分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传说灌县都江河边生活着一对穷苦母子,以母亲纺线,儿子割草为生。一日,儿子聂郎在一片割之不尽的草地里捡到了一颗神奇的珠子。此事被当地一个员外得知,员外带人前来寻珠欲据为己有,聂郎情急之下误将宝珠吞入肚中,员外寻珠不得愤恨而去。

聂郎因误食宝珠竟化身为龙,头上长着双角,浑身披着鳞甲,只有那只被母亲拉着的手还没变。这龙挣脱母亲的手,含着眼泪,涌着波涛,顺江河而去。“儿啊,你回来呀!”老母亲一声声呼唤,每唤一声,聂郎便回头望母,掉头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石滩,反复二十四次,从灌县到新津,便形成了有名的二十四个“望娘滩”。后来,聂郎痛恨恶霸强抢宝珠,发洪水淹没岷江两岸,成为一条孽龙,被李冰父子锁于离堆下。

“这个故事提到的二十四个石滩,在过去的岷江河里确实是有的。比如,螃蟹河口的回望滩、青城桥下段的雪地滩、翠月湖段的张飞滩等。关于李冰擒龙的情节,今天在都江堰伏龙观也有印证。”刘孝昌解读,故事情节感人,也曲折地反映了成都平原几千年来的治水史,可见河清波晏,沃野千里的不易。

“龙”的街巷:老成都地名有17条街巷

地铁5号线带“龙”站名最多

“龙井村、龙爪堰、龙潭寺、龙须巷、青龙桥,成都带‘龙’的地名,一口气还说不完。”刘孝昌专门考证了老成都的街巷,有17条带“龙”字,他表示,现代成都的新地名中,也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

“就以青龙场为例,这个场镇,西邻驷马桥,东邻八里庄和二仙桥,北邻昭觉寺,历来是成都人往北的必经之处。”刘孝昌介绍,明末清初,由于经历了战乱,北郊一片荒凉。在湖广填四川的驱动下,青龙场人烟渐渐增多,一些人家便聚在名为白虎坡的区域左侧建房,逐渐形成了小镇。由于街镇后来发展成赶集的农贸市场,大家就叫它青龙场。为何以此名?据说是因地盘上有土丘“青龙包”而得名。“东门牛市口,南门红牌楼,西门茶店子,北门青龙场”,青龙场最兴盛时与春熙路可是不相上下。

而说到龙江路的地名,又与水有关。刘孝昌介绍,这条路是1938年所建,因其蜿蜒顺锦江东行,伸向九眼桥头,如渴龙奔江,因此得名“龙江路”。 如今,这条路与四川音乐学院为邻,大小琴行遍布其中,被称为“乐器一条街”。

刘孝昌还发现,成都地铁不少站名,也有“龙”。其中5号线南端起于回龙站,中途有龙马路站、骑龙站,堪称“龙专线”。

龙的民俗:

耍龙舞狮烧火龙

舞龙耍狮是中国春节里经久不哀的传统重头戏,当年老成都过春节,除了现在仍然流行的看花灯、吃汤圆、猜灯谜外,也非常喜欢耍狮子、舞龙灯。

刘孝昌介绍,舞龙起源于汉朝,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唐宋时,舞龙已是逢年过节常见的表现形式。从此,这种过年的“吉物”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历数代而不衰。

每到正月,人们会在宽敞的院坝里用3-9张方桌垒成高台,最顶上的一张方桌倒过来桌腿朝天,舞狮的人就在上面表演上高桌、登高台。最精彩的要数狮子爬上最高处,在桌腿上来回跳跃,最后一跃,取下高处彩球的瞬间。

龙灯是整个活动的高潮,特别是烧火龙,在此起彼伏的锣鼓声中,长龙忽高忽低,来回游弋,舞龙的高手在此起彼伏的鼓声中将长龙舞得虎虎生风。人们用长竹竿挂上鞭炮点燃,伸向舞动的龙灯,龙身在四射的火花和弥漫的硝烟中来回翻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