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总可以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各类组团出游的广告,看上去不仅价格便宜还灵活高效。那么,这种揽客组团模式到底靠不靠谱,是否真能带领游客开启说走就走的美好旅行呢?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工作专班”)接到群众举报称,某户外微信群私自揽客,组织大量游客到象州旅游。工作专班当即截停即将出发的大巴,现场检查旅游大巴车11台、旅游团队1个,共计500余人,现场调查询问3人,初步获取涉嫌违法证据。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严厉打击通过微信、QQ群非法组织旅游活动的违法行为,深挖彻查此次户外群涉嫌组织前往象州旅游活动的线索,一经查实涉嫌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将严惩不贷。
事实上,近几年,通过微信参团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那么,这些微信群究竟是如何建立并组成团出游的呢?
今年75岁的赵先生在购物消费上一向比较谨慎,但还是不小心“钻”进了某旅游团的套路。赵先生表示,前段时间自己居住的小区开了一家杂货铺,杂货铺自开业起,门口就挂着“扫描二维码进微信群送鸡蛋”的招牌。“店主很热心,告诉我群里会有很多团购活动,我心想或许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进群之后我发现群里有不少与我年纪相仿的老年人,大家在店主的招呼下,从不到1元的黄瓜,到一口气买了上千元的保健品,还参与了所谓某公司赴山东的5日答谢旅行。”赵先生表示,最初子女不同意自己参团,但是自己看到杂货铺店主人好心善,待老人像“家人”一样,觉得他推荐的不会有问题,便和老伴一起报名参加了。谁曾想,当初说的是300元/人,最终却花了上万元,杂货铺也在不久前搬走。
据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了解,还有一种商家则是盯住了各类高黏性的兴趣群组,在不知不觉中,将消费者一步步带入“陷阱”。
福州市民王先生是一位摄影器材“发烧友”,家附近的摄影器材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店家还组织了微信群,一段时间之后便聚拢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后来店主就在微信群里组织大家到福州周边游玩,号称可以指导我们摄影,边玩边学。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能和大家聚在一起挺好的,不仅有共同话题,还能切磋摄影技术。但行程开始后,慢慢觉出不对味了。摄影团中混杂进某些商家,还从头跟到尾,一直给大家推销牛奶,行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变成了牛奶加工厂参观。这时我才感觉到,自己可能是被骗了。”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印伟提醒,户外微信群私自揽客出游的组织方未依法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不具有经营团队旅游业务经营资质,因此,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得不到法律保障,这也干扰了合法合规的旅行社经营活动。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安迪进一步解释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九十五条,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这类微信组团游监管和维权都较为困难,且参团人往往未签署正式的书面旅游合同,甚至未购买旅游保险,致使游客生命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障,遭遇“黑导游”、被骗钱财的情况时有发生。
既然此类行为对组织方与消费者都有诸多危害,为什么还是层出不穷?
马晓龙分析,对组织方而言,其实是受到背后的利益驱动,这种微信组织的旅行团可以把成本尽可能压缩到最小化,从而能够在不发生风险时获得更高收益。
“对游客而言,如今消费模式已悄然变化,从前往线下门店到线上旅游服务平台再到微信群组,旅游服务快捷性、便利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且,在微信群组还可以共享社群的意见,有助于选择出行的斟酌和参考。在微信群组里的组团,一般情况下具有价格优势,比常规价格低廉,不少组织方有时还会假借正规旅行社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因此消费者往往会被迷惑,容易选择此种方式安排旅游出行。”印伟说。
那么,此类行为又该如何杜绝,消费者的权益又该如何维护?
有业者表示,这种情况需要各方共同治理,才有望杜绝。马晓龙告诉记者,要加大文明旅游、旅游标准化的日常宣传和教育,增强安全出游、安全出行意识,让游客认识到这种出游方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及时公布无证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典型案例,法院、检察院等在向社会发布典型案例时可以考虑将典型旅游民事、刑事案件纳入。此外,行业组织应当加强旅行社行业自律,杜绝无证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组织代理旅行社业务或者其他合作方式,净化行业环境。”印伟说。
有业者提醒,消费者自身要加强学习,强化对旅游经营者的分辨能力,比如参团时要选择正规的旅行社,了解其是否具有正规资质,出游前要签订纸质合同或是电子合同等。同时,也要积极参加社区针对旅游法的普法宣传以及旅游警示教育宣传活动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唐伯侬 编辑:杨硕)